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杜葉錫恩辭世 成就遺愛香江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0日 06:35
2015年12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對於杜葉錫恩辭世,新一代或許感受不多,僅視為一名政治取態保守的過氣政治人物離去而已。不過,對40歲以上的人而言,杜葉錫恩在殖民地政府年代代表的是公義、民主等象徵,特別是當時基層和弱勢社群備受忽略,甚至飽遭欺壓,她卻不畏權勢,抱打不平,挺身為民請命,推動社會變革,使人記憶深刻。另外,殖民地政府成立廉政公署肅貪倡廉,使香港成為較公平合理的社會,杜葉錫恩在其中擔當了促進角色。杜葉錫恩對她熱愛的這片土地,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她的離去,牽動老一輩市民的追思和懷念。


英人身分獨一無二

抱打不平挺身為民

上世紀60、70年代,殖民地政府對香港社會嚴加控制,即使是壓力團體,從民間到官方都視為異端。當時,葉錫恩還未與杜學魁結婚,不過兩人志同道合,在基層市民聚居的觀塘辦學校,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1966年的天星小輪加價事件,葉錫恩就走到最前頭,收集到數以萬計市民反對,並與領頭的青年等人互動。另外,當時社會貪污腐敗成風,善良市民飽受惡勢力和警方欺壓,事態牽涉許多人的切身利益,特別是當時的警隊兵賊難分,打貪即是打破他們的飯碗,或會招來打壓,但是葉錫恩敢於冒險犯難,在本港甚至到倫敦推動反貪污部門脫離警隊。後來,港督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專門肅貪,與葉錫恩的推動有很大關係。


杜葉錫恩擔任市政局議員約30年,她善用議員身分,堅持接見市民,處理對政府部門的投訴。當時,政府官員見到個案與葉錫恩有關都不敢怠慢,體現她捍衛基層和弱勢社群利益而挑戰政府的勇氣。另外,那時的市政局議員是唯一開放選舉的政治職位,杜葉錫恩藉着這個平台推動民主政制,可是殖民地政府不肯放權,成果有限,最多只能靠她躬親力行,在社會上撒下民主種子。民主派陣營有多位參政至位居立法會議員的人士,就是受到葉錫恩感召或協助扶持的結果,他們之中已有人因為年齡漸長而退居二線了。


杜葉錫恩為基層打拼的年代,即使壓力團體也被認為「搞搞震」、「擾亂人心」,她卻按自己方式縱橫政界和社會活動,與英國人身分有莫大關係。當時,殖民地政府對她跟監不在話下,但由於葉錫恩是英國人,與英國政壇有聯繫,殖民地政府不敢對她妄加打壓,而是在政治上不讓她更上層樓,例如不委任為立法局議員等。不過,在政治權力由殖民地政府一把抓的年代,葉錫恩算是異數,不僅無損其影響力,反而使她有更多機會發光發熱。


晚年的杜葉錫恩,在政治上被認為趨向保守,繼而發展至與民主派格格不入。熟識葉的人說,她在1992年,末代港督彭定康來港任職之後轉趨保守,原因是她認為鴉片戰爭不道德,英國把香港列作殖民地也是錯誤的;她在港為基層市民服務,基本上是出於一種贖罪心理,而香港回歸中國之前5年,彭定康來港搞非殖民化,按葉錫恩的認知是彭定康不僅會拆毀原先中英商議好的過渡安排,以英國在其他國家撤退前搞非殖民化的往績,她認為會在香港留下一些負面因素,其後產生不良影響。不過,當時的民主派與彭定康聯成一氣,葉錫恩的「憂港論」沒有太大市場。


杜葉錫恩的政治取態,最後與民主派分道揚鑣,隨着她的辭世,是非曲直俱往矣!有一點可以肯定是,即使不同意葉錫恩的「憂港論」,但是大家都不會懷疑她的動機,更加不會認為她取態轉變有私心,或為牟取政治利益。這麼說,是因為葉錫恩數十年往績予人的信心。事實上,回歸之後,她除了做過一年臨時立法會議員,協助香港平穩過渡,卻看不到她得到什麼利益。因此,葉錫恩的無私,可以肯定。


從政風格撫今追昔

杜葉錫恩值得參照

另外,杜葉錫恩認為民主需要包容和妥協,近年她甚至說過「若你不能妥協,就不要沾手政治」。葉錫恩的從政生涯,大多數時間獨立特行,不過在數十年來的包容和妥協,她取得備受肯定的成就。在專權獨裁的殖民地政府年代,葉錫恩衝擊體制,推動進步,取得成果,主要是她着眼解決問題,知道妥協就可以達至成果。這對現在的政治生態有對照作用。目前政界掀起歪風,有議員以事事破壞為尚,以拖垮問題的解決為榮;試看昨日立法會流會,有議員不諱言視為樂事。目前立法會缺乏包容、以我為尊,完全排拒不同意見的取態和做法,已經成為議事堂的夢魘,竟然有議員對議會亂象樂在其中;可以預見的是,若他們這樣繼續搞下去,從政取得的成就,肯定不可能與葉錫恩比肩。


歡迎回應 [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