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鍾晚成老師:論生涯規劃教育 對中學生的重要性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1日 06:35
2015年12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在報章看到一篇以生涯規劃為題的文章,那位筆者認為人的自我和外在環境在不斷轉變中,他因而懷疑向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生涯規劃在香港仍是新興的概念,我作為中學的升學及就業輔導老師,希望透過這篇文章作回應,亦順帶讓大眾了解現時中學的升學及就業輔導服務是殊不簡單的。


明白將來無常 須作多手準備

我同意那位筆者所講,我們身處「變化多端的世界」,無可能對很多事情作準確的預測。但如果只是預測現時的職業是否存在於可見的將來,相信不用專家預測,都預計到大部分的職業仍是存在的,因為一個行業的出現是建基於長久以來的社會需要,不會輕易消失的,偶有新興行業取代固有行業都只是個別的例子,因此我認為幫助中學生確立職志仍是有意義的事。雖然如此,每種行業的行情出現波動是常態,例如旅遊業吃香了一段日子,至近期訪港內地旅客減少,酒店的生意受影響,進而影響人手的需求量。那麼幫助同學訂立事業計劃的意義又何在呢?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同學更要從生涯規劃教育中明白將來是很無常的,事前必須要作多手準備,例如想做老師的學生,要預計人口下降會導致教席減少,要有心理準備轉做教學助理或補習社老師。為了進一步幫助同學面對將來,老師可幫助同學分析未來的行業趨勢,讓他們能訂出更合理的升學及就業計劃。學生的工作生涯最少長達幾十年以上,就算是專家都難以預測10年後的行業趨勢,教學生釣魚總好過請他們吃魚,老師可教導同學決策、訂立目標、求職等生活技能,讓學生畢業後都能獨自應付事業上的挑戰。現時中學的升學及就業輔導服務和以前有很大分別,從以上可見到知識、技能和態度多方面的範疇,對學生有更全面的照顧。


青少年往往被批評做人欠缺目標,生涯規劃教育正可讓同學明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我校曾有學生參加了職業體驗計劃後,了解到英語在職場的重要性,因而下定決心學好英文。假如同學無接受過生涯規劃教育,對前途可能會抱着隨緣的心態,最終在勞工市場中兜兜轉轉。事實上,很多行業都需要同學在求學階段有充分的準備,不是興之所至就能成功入職。曾有個中六學生很想做護士,但過去無認真讀書,畢業後才得知入職護士原來需要達到某個成績要求。相反,有位男同學想做電台廣播員,他努力參加課外活動去裝備自己,成功申請入讀相關的應用學習課程,雖然他成績平平,但他憑着出色的個人履歷,最終成功獲得台灣政治大學的傳播學系取錄。


助發掘興趣專長 實踐抱負

那位筆者又提到人的自我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人會中途轉行,因此他質疑是否需要太早教導青少年為前途下定論。這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討論:首先,有些人會中途轉行,可能就是當初對自己無足夠的了解,以至尋找工作時作出了錯誤的決定。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透過不同的活動,例如職業性向測試、職業講座、師友計劃、個人輔導等,幫助同學發掘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和專長,使他們更有信心和明確的方向去實踐抱負。其次,生涯規劃是一生的任務,人的自我隨着成長和不同經歷而改變是很自然的事,很多人從事某個行業一段日子都會想過轉行,而一般人在考慮轉行與不轉行之間,都會有很多疑慮,這時候正好運用生涯規劃教育中學習的道理,去作出最明智又適合自己的抉擇。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