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物流失途徑多 追討路遙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2日 06:35
2015年12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戰亂、盜挖、走私,令中國大量文物流向國際。多年來,中國政府及民間紛紛以各種方式,力求追回這些流失文物。但無論是150萬件被掠奪的圓明園藏品,還是在抗戰中失蹤的北京人頭蓋骨,甚至在日俄戰爭被當做戰利品掠去而一直藏於日本皇室的唐鴻臚井刻石,一直歸來無期。


官民合力 偶有追回例子

去年被湖南省官民合力追回的商周文物皿方罍,是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縮影,它距今3000年,造型絕無僅有。罍是一種大型盛酒器和禮器,分身與蓋兩部分。1922年,它在湖南桃源縣漆家河重見天日後,被一農民出賣。此後幾十年,這隻罍蓋和身一直分藏於中美,直至去年湖南省博物館聯合省內公私單位,以2000萬美元(約1.55億港元)投得罍身,蓋身始得合璧,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在1993年至2002年擔任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廟管理處任文保部主任的李海濤,曾採取塗改文物檔案、以下一級文物頂替上一級文物、以工藝品頂替文物等方法,共竊得文物及其飾部件288件,賣出館藏文物153件。直至2002年10月28日,在香港金鐘萬豪酒店,一場名為「皇室信仰:乾隆朝之佛教寶物」的拍賣會,其罪行才被揭發,大量文物已無法追回。李海濤於2010年以貪污罪被執行死刑。


國家文物局外事處長溫大嚴表示,文物一旦被盜挖及非法買賣,其所附有的歷史文化價值也隨之湮滅,這對一國和民族文化來的損失是不可挽回的。


明報記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