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保留特色攤檔主樓梯 打通舖位關注組憂淪商場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2日 06:35
2015年12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中環街市大樓1939年落成,2003年停用。空置逾10年,大樓變成白鴿窩,鋼筋「骨質疏鬆」,石屎亦已剝落至「削骨」,需更換鋼筋及加厚石屎以符合防火規定。市建局表示,活化後將保留大樓主結構及6至7個攤檔,如菜檔及肉檔等,其餘間隔則悉數清拆。有保育團體建議,保留更多細攤檔,供特色小商戶落腳,恐打通舖位會淪為商場。


市建局將修葺及保留大樓主結構,包括其中一項建築特色「柱網風格」,即由多條主樑貫通及承托大樓,原先間隔依主樑而建,但拆除間隔亦不影響建築結構,又計劃保留6至7個各類特色攤檔,包括設有上海水磨石製貨架的菜檔,和寫有店舖名稱、保留完好肉枱的鮮肉檔,但其餘的外牆則會打通。


市建:供商戶進駐 變博物館無意思

市建局總監(規劃及設計)馬昭智指出,攤檔活化後會供商戶進駐,「變博物館展覽無意思」,而打通外牆可令樓層空間廣闊。


街市大樓原以一條主樓梯連接各層,會予以保留,另或會額外加設一部升降機,及建4條防火梯以符合防火條例,主梯的大鐘現停頓,街市重開後便重新運作。


街巿內鋼筋嚴重侵蝕失去承托力,需逐條更換,牆身石屎亦須加厚10至15厘米以符合最新防火規定。市建局亦邀得負責修復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的美國專家負責街市大樓的外牆修復工作。


美專家負責外牆修復

中環街市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質疑市建局打通攤檔的設計不利小店,認為小型舖位可吸引小商戶進駐,「把原本間隔更改,與普通商場有何分別?」羅雅寧又認為200多個舖位有不少裝修仍保存良好,只保留6至7個太少,指倘要「反璞歸真」,更應保留更多原本檔位。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