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建築模型大師見證模型手藝歪倒時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3日 06:35
2015年12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大約一個月前,鍾經洋接到「香港造節」來電,邀請他參展。


「現在的後生,都不懂用雙手做東西了,你正好可以告訴他們,用雙手做東西也可以維生。」


鍾經洋起初不知道如何反應,一來,他已經半退休了,二來,如今靠雙手是真的可以維生,他不敢說。


鍾經洋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建築模型大師,八十年代開始替不同國際建築師樓做模型,當中包括讓他打響名堂的匯豐大廈,還有香港機場、青馬大橋。


萬丈高樓從地起,在打地基前,其實還有要先做模型,替建築打好根基,把概念化為真實。


不過,大概十年前開始,香港開始沒耐性,手藝一文不值,模型業逐漸式微,建築師承建商湧到內地訂做模型,只求快又平,講求仔細準確的建築模型,都變成花巧工廠式粗製濫造的樓盤模型。


鍾經洋遣散下屬後,如今的一人公司偶爾做老顧客生意,閒時整理往日為模型拍下的相片,才知道自己幾十年來做了過千個模型,湊合起來,幾乎就是一個時代的香港寫照,細緻而立體。


■問﹕建築模型,怎才算做得好?

■答﹕有時我看見其他人做的模型,有好多元素,好豐富,顏色又花,又多車,又多人。


但我做的,盡量做得calm,低調。


我想畀人一個舒服感,睇落去唔好咁凌亂,唔想太眼花,唔好太老套。


做一個建築物,就是看建築物,不是看車、人仔,應把重點放回建築物上。


1. 度身訂做 可帶上港鐵的獨木舟

鍾經洋的模型工作室在黃竹坑,有車牀、有雷射切割機、有雪櫃,曾經是個有八人的模型公司,有傳媒曾說,這裏的工具比五金舖裏的還要齊全。一列窗戶面向後山,是個無敵山景,窗前有三個垂懸的圓形魚缸,「那些本來是街燈的燈罩」。見我神情驚訝,他就高興了,娓娓道來他是如何自製魚缸。十年前,SARS時期,生意一落千丈,他遣散員工,只留下自己和一個兼職秘書,往後偶爾接小規模的建築模型工作,偶爾整東整西自得其樂,例如魚缸,例如可帶上港鐵的獨木舟——以發泡膠為船身,外面加一層布,再塗一層膠,吹乾後船身堅硬,重點是船分為三截,是一艘可摺疊的獨木舟,摺起後的長度,剛好比港鐵早前定下的上限少十毫米,「我計得好準㗎,就是為了上港鐵,挑戰一下」。半退休的鍾經洋,雙手總是停不下來,「小時候,我在赤柱聖士提反上學,後面就是沙灘,我和我哥,造過一艘柚木獨木舟。我一直好想要一架,但哪有地方存放?然後就想,不如自己整!」


2. 誤打誤撞入行 英語後來才上口

做模型,並不是他從小的志願,都是誤打誤撞入了行,還成為香港行內都知道的建築模型大師級人馬,客戶不少是國際建築師樓,英語琅琅上口。雖然後來還是逃不了製造業衰落的命運,他說話時總在打哈哈,說自己一世夠運,說自己好彩。


「我根本不喜歡讀書,我有學習障礙,早排才打電話問我女兒,『provide』點串、『promote』點串。她反問我,為什麼不用電腦裏的spell check?沒用的,連電腦都認唔到我想串什麼字,錯得太離譜,哈。」鍾經洋讀書不成,父親見他反正考不成會考,中四就送他到英國,可是未入到大學,就回港了,「那是一九六七年,香港暴動。老竇話無錢,叫我回來,我估,都應該沒有大學會收我」。不過,四年英國生活,讓他學會了英語,「我常跟年輕人說,英文要大膽講,不要怕,人們知道你懂得說,就以為你懂得寫,不會有人再懷疑你的英文,哈哈」。


3. 畫圖做手辦開始 不計成本用塑膠做

回港後,他在父親的公司幫忙,不久在一間美國玩具公司打工,幫忙畫圖、做手辦,開始了做模型的日子。他說,畫圖並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專業,「我文武都不行,叫我做文員、填文件實死。在工廠,幾個人一起,畫下圖,好簡單那種。老闆拿着圖,說不如做個手辦來看看,給客人看,看實物比較好吧,可以讓客人看是否合心意,也可以讓工廠試試顏色效果、配件大小,只憑空想的話,出錯的風險高一點」。那時候,玩具廠一般用石膏雕手辦,但鍾經洋選擇用矽膠,「即是假牙那物料,反正是老闆的錢,就用好一點的材料吧」。


見證製造業存亡

正因為有用塑膠做手辦模型的經驗,玩具廠在全球石油危機中結業後,鍾經洋才得以繼續替舊客戶做手辦,「他們請我幫忙做電話、收音機」。七十年代末,石油危機爆發,玩具業先是掀起倒閉潮,然後本來駐紮香港的就逐漸向北移。「低技術的工業先走,香港開始做技術較高的電子業。那是八十年代,電子業剛起飛。」雖然玩具與電子的產品完全不一樣,但做手辦勝在自由,材料沒局限,只要像樣就好,「其實都沒有什麼難度,整電話,改用亞加力膠片,材料未用過不緊要呀,我便走到有類似材料賣的地方,去買、去問」,當時工作室未有大型切割機器,「都只用最原始的方法工作如線鋸,創業的成本很低」。


4. 那時謀生,一本黃頁搞掂

他先在父親公司借地方工作,後來與荷蘭人合資在柴灣開公司。他又說自己好運,「我本來不認識這荷蘭人,他是在黃頁找到我的。後來有建築師樓找我做建築模型,同樣是因為黃頁。很正常,其實當時全香港沒幾間模型公司」。鍾經洋說,那個年代,謀生相對簡單,只要有個電話號碼、公司名稱,黃頁就會把你放進清單。他從一間倒閉的工廠,用一成不到的價錢買下兩部大型車牀,還有一堆枱枱櫈櫈,看上去有點規模,也開始放膽接大一點規模的工程。一九八二年,他第一次做建築模型的是沙田馬會會所,「那時仍未覺得驚,也有想過自己是否做得來,但也沒理太多」。三年後,自己搬到黃竹坑工廠後不久,第五個建築模型項目,就是讓他成名的匯豐總行模型。


成名作——匯豐總行模型

「一般模型公司,多在家裏接生意,或許因為見到我們有廠房吧,而且那時的建築模型仍然流行用紙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