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香港運動員給舉國體制的一記耳光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5日 06:35
2015年1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在迪拜舉行的世界羽聯總決賽上爆出冷門,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混雙選手張楠、趙芸蕾,以0比2的比分輸給香港組合李晉熙和周凱華,兩局的比分分別為15比21、12比21。從比分看,的確可說是兵不血刃,加上此前伍家朗擊敗林丹,香港羽毛球隊的實力的確讓人刮目相看。


但香港體育的驕傲還遠不止羽毛球。早些時候世界盃預選賽,香港男足主客場兩度逼平中國男足,令後者出線希望渺茫。


足球運動影響力大、球迷多、職業化水平高,加上國足表現實在太差,成為眾矢之的。清醒者自然心知肚明,中國足球病在骨髓,絕對不是一份《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可以振興的,不是一紙價值80億元的5年中超版權購買合同可以掩蓋,更不是一位資深球迷的國家主席可以改變的。但羽毛球、乒乓球、跳水等項目光輝成績的存在,反使整個體育界的痼疾被忽略了:中國體育從未擺脫舉國體制,走出計劃時代。


縱然中國擁有多項運動項目的職業聯賽,但職業化程度不高,假球黑哨比比皆是。雖然也成立了諸如奧委會、全國體育總會之類的組織,但幾乎複製國家體育總局原班人馬,完全是中國特色之「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剝奪選擇自由 致體育強權

再看看那些宏大的計劃,無論《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還是《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政府對待體育的思路一如既往,通過集中全國之力發展挑選優秀的孩子從事某項體育運動,以實現在一定範圍內取得突破性成績的目標,或者用不斷膨脹的數據來證明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並將這一切視為激發愛國心和自豪感的資本,用以展示政府的偉大和萬能。


海耶克曾在其《通往奴役之路》中詳盡分析計劃經濟的弊病,並由此推論出一個妄圖計劃所有事物的政府之恐怖。也許沒有人會為了駁斥「計劃體育」寫一本書,但分析其不合理性的邏輯,與海氏的理論毫無二致。


制訂計劃之人並非全能,無法應對所有問題和變化,不可能無往不利,中國男足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按照政府計劃行事,等於剝奪了普通人選擇的自由,導致體育強權比比皆是。比如國內乒乓球界就對領導意志唯命是從,「讓球」傳統根深柢固;管理部門視運動員為搖錢樹,侵吞獎金和代言費,李娜當年出走即源於此;曾有女乒國手因與馬琳戀愛被禁足,甚至被剝奪參加國際比賽的資格。


此次香港羽毛球和足球運動員的成功,如同一記耳光,沒有舉國體制,同樣可以勝利。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勞民傷財地去維護這個並不有效,甚至貽害無窮的制度呢?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