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開車將成富人特權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5日 06:35
2015年1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電子道路收費對香港人來說不是新鮮事物,1980年代由時任運輸司的司恪負責推行,但遇上強烈反對,政府最後擱置。到1995年,行政局議決假如私家車每年增長超過3%,就應該增加汽車的首次登記稅和每年牌費。此外,行政局又議決應進一步探討電子道路收費,作為紓緩交通擠塞的方法之一。


增登記稅牌費 寓禁於懲

以增加汽車首次登記稅和牌費去壓抑私家車數量的增長,有寓禁於懲的意味,然而跟解決道路擠塞卻沒有多大作用,因為私家車數量增幅即使放緩,但路面上如果仍有太多私家車,則仍然會造成擠塞。因此,要改善交通流量,令運輸更有效率,應該是針對使用私家車的成本,令那些使用私家車的人覺得「太貴」而改乘公共交通,才是解決路面擠塞的正確方法。電子道路收費,就是要增加私家車車主的負擔,令他們「知難而退」,改用或多用公共交通工具。


政府研究電子路道收費,其中考慮因素之一是行車速度,據交諮會去年12月發表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報告》)稱,由2003年至2013年,市區行車速度平均由每小時25.6公里,減慢至22.7公里,減幅11%,早上繁忙時段部分主要路段更低至每小時10公里。


電子道路收費 中產「養車難」

此外,《報告》預計截至2020年,本港道路增長率只維持在0.4%左右,遠低於每年車輛增長3.4%。《報告》也提供了另一重要數據,就是20條主要道路早上繁忙時間的車輛組合。數據顯示,在20條主要道路上,早上繁忙時間都是以私家車佔比例最高,其中「大埔公路——馬料水段」最嚴重,私家車佔69%,巴士和小巴佔10%,的士佔13%、貨車7%。干諾道中路段私家車佔比最低,得22%,的士45%,巴士和小巴25%;該路段私家車佔比雖然低了,但和巴士小巴在路面上的佔比仍然接近。


很明顯,如果減低繁忙時段私家車在路面上的數目,行車速度就可提高,路面擠塞也會得到紓緩,電子道路收費正是希望在這方面發揮功效。


電子道路收費目的在增加使用私家車的成本,中產階級車主相信會慢慢「棄私從公」,減少使用甚至放棄擁有私家車,開車逐漸成為富人的「特權」。中產繼「上車難」之外,很快將會面對「養車難」。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