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侯傑泰:真正還孩子快樂童年 應減低依賴中英數成績派位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5日 06:35
2015年1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現在關注學校操練壓力的各界人士,當中應有部分家長當年升中時曾參加學能測驗。那個時候,升中派位是把全港學生分為5個學能組別(band)的,所以當時操練壓力較現在更高。他們的子女現在已毋須參與學能測驗,學生也只分為3個能力組別,相對以前而言,中、英、數成績對派位的影響也大減。


2000年減操練的改革

在2000至2002年間,我是力主這個改革的其中一個倡議者,當時也廣受不少人批評(如「教授無腦」)。可是,到了今天,回顧當時的決定,我們走的方向是正確的。


要還孩子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那些關心孩子、討厭操練的家長必須支持把學生能力組別由3變2。也即是說,在升中派位時,我們把學生分為兩個能力組別,學生成績只要是全港平均以上,便屬第一能力組別(band one);學生成績是第一組組別隊頭,還是隊尾,並不影響派到名校的機會;學校及學生也因此毋須分分計較,以種種方法爬至第一組別隊頭位置,那麼操練的壓力將會大減。


簡單而言,是把第一組別的學生數量擴大至全港名次首50%的學生(現在是首33%),減低依賴學生中、英、數考試成績去精確區分學生。這樣,孩子才毋須活在一個每天只關注中、英、數考試成績的環境,改為享受五育並重的愉快學習生活,各小學也能夠以教育專業去決定教學方法及進行相關的學習活動。


因此,我們必須朝這方向繼續改革,將現行劃分學生能力的3個組別改為兩個組別。


派位組別3變2的實際影響甚微

10多年前,5個組別改為3個組別時,中學的反對聲音最大。它們聲稱學校錄取的學生,能力差異將變得更大,學校將難以適應及處理教學安排。


我們須明白學生能力總有差異,將高能力學生集中在某些學校,其他學校學生能力必然較低;那麼學校間能力差異將會較大,學校內差異較小。若能力高低學生頗平均派到不同學校,則學校間能力差異小,學校內差異大。這是零和遊戲。


不過,就算採用了3個派位組別,香港學校內學生成績差異在各國間並不算嚴重。依據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PISA研究結果來看,香港學校與學校之間能力差異更大,是處於國際頭三分之一的位置。也即是說,香港成績高低能力不同的學生,仍是被派往不同的學校。一些學校收取能力較高的學生,一些則收取能力較低的學生,所以令香港學校間學生能力差異較大,與很多其他國家所有學校學生能力相近,有所不同。故此,香港每間學校內的學生能力差異仍是相對較小。


從以上PISA的例子可見,因恐怕校內學生能力差異太大而反對改革的人,似乎並未獲實質數據支持。再者,如校內學生能力差異略為增加,但能換取減少小學的分分計較操練,仍是值得的。


要是我們採用兩組別派位,對中學的影響會有多大?我們可簡單區分3類學校:名校、中等學校、稍弱學校,作一些分析。


對於名校(例如傳統英文中學),它們過往只收取第一能力組別的學生(即全港頭33%學生),如改為兩個組別後,它們取錄的仍然是全港頭50%的學生。


再者,根據以往數據分析,能力中等學生一般傾向不會冒進地選全港最為人熟悉及著名的名校,所以,這些名校仍將取錄等一組別(頭50%)中,排行位置稍前的學生。


對於中等學校,它們歷來都收取多組別(如第一、二、三組別)學生,改為兩組後情况不變。


對於稍弱學校,它們過往只收取第三組別學生(即全港67%名次以後),改為兩組後,他們會改收取全港50%名次後的學生。


校內學生能力差異較大,可以怎樣處理教學安排?一般學校,會做簡單校內分流,例如,A、B班能力較強,C、D班能力稍遜,以方便教學。


教育的優次平衡

我們也明白一些家長或學校,很希望小孩能按自己的中、英、數成績表現,被派至較著名的學校,但這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這是以犧牲學童快樂童年與不理會均衡教育所換取的。


家長應該樂於知道,採用兩個能力組別後,學校內學生能力的差異大了,但學校間的差異卻因此而減少,每區都會出現各自的名校,稍遜的學校也不會全是收取能力最弱的學生。


近年很多辦學條件或設備不太理想的學校(如沒有寬敞校舍),因為條件欠佳或礙於其他種種原因影響收生而關閉。


如今,如各學校的校舍條件大致相若,教師校長工資也相同。改用兩個能力組別後,學校也毋須全副精力只關注中、英、數考試分數的比併。在學校間互相激勵下,各學校可按學生需要而改革,建立各自的特色,真正的教學時間便可以回歸到發展學生的多方面潛能,而不是只一面催谷中、英、數考試成績上,這樣學生才能體驗愉快學習的真諦。


在這時刻,我們共同努力去減低中英數考試成績作為教育的指揮棒,正是適當的時候。大陸、台灣小學升中,採用就近入學的方法,香港要走的路還遠呢!


TSA(全港性系統評估)是協助學校改善學與教的工具,雖然在執行上出現了問題,可以探討種種改善措施,以發揮它原本及應有的功能。一些家長發動罷考TSA,這讓家長們更清楚知道,TSA只是一個用於改善教學,對於學生個人生死全無關係的考試。


TSA就算拉倒 也無助減少操練

試想,要是發動罷考DSE文憑試,家長可隨意選擇不參加嗎?DSE與TSA對學生的關係,哪個才是高風險考試,不是不言自明嗎?針對高風險考試的改革,才能真正處理學生壓力問題。


很多家長咬牙切齒痛恨功課壓力及操練,但又堅持以中英數考試成績作為影響重大的升中派位依據,那就難以責怪很多學校及家長,日以繼夜去操練。不分析及釐清這兩者間矛盾關係,不能解決目前的困局。


不移除真正操練的源頭,我們得到什麼?就算我們殺了目的為了改善教學的TSA,只不過是機器空轉一趟,又原地踏步。


學能組別3轉2,減低中英數考試成績作為小學教育的指揮棒,才是真正減少無理操練,最容易、最簡單、最有效的第一步。


作者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

卓敏講座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