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極左變右翼 「秘魯良心」獲文學獎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08日 05:35
2010年10月08日 05: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今屆諾貝爾文學獎揭曉,被喻為「秘魯良心」的南美著名作家及詩人略薩(Mario Vargas Llosa)奪獎。他早年加入激進左派,擁護古巴領袖卡斯特羅,學習馬列毛思想,但後來深受英國戴卓爾夫人影響,由親共變成保守右翼,由作家走向政界,還參選總統,矛盾傳奇的一生反映於其寫作題材。

評審委員會讚揚略薩(台譯尤薩或羅薩)「對權力結構的描繪,及詮釋個人抗爭、反叛與挫折的鮮明意象」,形容他的作品「結構複雜,包羅不同角度、不同聲音以至不同時地」。 《紐約時報》指出,得獎結果再次顯示文學獎的政治性。

港學者﹕頒獎予非主流政治聲音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教授帕克(David Parker)向本報稱,略薩獲獎「並非完全意料之外」。他指出,南美的複雜政治背景、社會矛盾孕育出擅於描繪大時代的優秀作家,文學獎近年傾向頒獎予非主流政治聲音,獲獎作品以創意稱著,略薩符合這兩項條件。他以嶄新手法表達複雜的社會及政治現實,使人對現實社會有更深體會,與上一位南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寂》作者馬奎斯同為「魔幻寫實主義」(magical realism)代表。

74歲的略薩生於秘魯,父母離異後隨母於玻利維亞生活,父母復合後又重返秘魯,家境富裕。父親送他到Leoncio Prado軍校讀書,又曾在利馬及馬德里修讀文學及法律。大學時代他思想左傾,曾參加共產主義學習小組,活躍於秘魯共青團組織。

代表作批判政府 一度被焚毁

略薩畢業後移居法國,在法新社及法國國營電台任職記者。他1962年發表的首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甫出版即轟動西班牙文壇,是1960、70年代拉美文學新浪潮時期的代表人物。此作品描述作者本人少年時在軍校的親身經歷,指出無論是城市的醜惡,還是軍校學員的兇殘,都根源於社會腐敗、軍事獨裁與腐化的社會觀念,認為「秘魯社會就是一座大監獄」,「人是腐朽社會的犧牲品」,他尖銳的批判觸怒當局而被列為禁書,軍校更把千餘冊小說焚毁,以示不滿。此作品被譯成中文等逾30種語文。

曾出選總統 敗給藤森

略薩作品中的社會矛盾衝突,反映於他複雜的個人生活。隨年紀漸長,他的政治立場由左轉右,由熱烈支持卡斯特羅,改為對左派有深刻批判,1980年代起投身政治,1987年成為中間偏右政黨的主席,主張國營企業私有化和自由市場經濟。略薩1990年更參加總統大選,一度成為聲望最高的候選人,但最後爆冷被對手藤森打敗。競選落敗的打擊,加上對藤森獨裁統治的不滿,略薩一怒之下於1993年入籍西班牙;他與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及卡斯特羅的口角,亦令他開罪很多秘魯基層。

略薩獲獎後說:「雖然自己多年來被指為熱門,但獲獎全是意料之外,是喜悅的意外。我認為這是對拉美文學及西班牙文學的肯定。」被問及哪本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他卻說不能透露,「若真的要選一本書,我會說是尚未寫的一本」。他目前著有逾30部小說及劇作(表),曾於1995年贏得西班牙文壇最高榮譽的「塞萬提斯文學獎」(Cervantes Prize)。

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