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地理系教授李思名:港樓長遠供不應求 宜加快造地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7日 06:35
2015年1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二手住宅樓價指數已由9月歷史高位回落5.9%,再跌多少才完成調整期呢?浸會大學地理系講座教授李思名接受訪問時表示,本港住屋需求仍然殷切,料是次樓價跌幅在三成以內,像1997年第四季至2003年第二季般勁跌七成的機會不大。他認為,由於本港住宅長遠仍供不應求,建議政府汲取2002年至2011年暫停造地十年令近年樓價急升的教訓,在是次樓價調整期仍要加快造地,為平抑未來樓價的上升周期做好準備。


李思名的學術研究團隊去年在觀塘、深水埗、元朗、葵青和東區對低收入社區居民進行問卷調查,比較新移民(指從內地來港定居未夠7年,還沒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分人士)與低收入永久居民的住屋情况。調查共收集了501位新移民和528位永久居民的住房及相關信息。結果顯示,新移民住房平均面積為347平方呎,低於永久居民的446平方呎;同時新移民的平均每月租金或供樓支出為2877元,高於永久居民的2452元。新移民對比永久居民「住細啲又租貴啲」,主要原因是他們半數租住私人住宅(相當部分是劏房),而永久居民則逾七成住在公屋或居屋。


李思名分析,所謂安居才可樂業,如居住問題也解決不了,其他w問題亦很難解決,故公屋對於低收入人士至關重要,他解釋說:「對於低收入人士來說,有無公屋影響到其居住環境及可動用收入(disposable income);可以住公屋的話,得到的住屋空間大好多,剩下來的收入可用在子女教育、休閒及飲食方面,連個人進修機會亦大好多,所以能否入住公屋真的很重要。」


星洲公營房屋政策可借鏡

截至今年9月底,香港公屋輪候冊人數達28.53萬宗;房委會及房協最新數據則顯示,未來5年僅得9.7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換言之,未來5至10年公屋供應仍將嚴重供不應求。因此,李思名認為,港府應該借鏡新加坡,積極增加土地供應,滿足市民的住屋需求,這才有利社會穩定。


「新加坡近九成人口住在由政府提供的組屋,所以社會大致安居樂業,這亦是執政黨人民行動黨歷來選舉均獲勝的原因,今年大選其得票率亦很高。在新加坡,即使年輕一代也很支持政府,因為政府所提供的房屋及教育均屬一等一。」李思名分析說。


根據港府規劃,未來十年新增土地供應用以興建的公私營房屋的比例為6:4,李思名同意有關分配比例,換言之,他建議未來本港公營及私人房屋的供應同步上升。


首屆特首董建華於1997年上任後,曾推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即每年推出8.5萬個公營及私人房屋單位。受亞洲金融風暴衝擊,本港經濟於1998及1999年曾步入衰退,加上「八萬五」令私人住宅落成量於1999至2004年大增(見圖),拖累期內樓價曾急跌。


「八萬五」震盪難重演

目前本港經濟增長放緩,加上港息料隨美息上調,故二手樓價近月已率先調整,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最新報138.22,較9月歷史高位146.92下跌5.9%。個別市場人士擔心,目前樓價已位高勢危,若港府再大幅增加供應,跌勢或加快,甚至重演1997年10月至2003年4月期間大跌七成的慘劇。


李思名不認同有關觀點,他認為,即使在多項不利因素衝擊下,該指數近月從高位回落,惟仍高於年初水平,正好反映本港樓價的堅韌性。他分析,1997年10月至2003年4月樓價大跌,原因除了是供應大增外,亦因為當時屬回歸初期,各界普遍對一國兩制信心不足所致。惟目前本港回歸已18年,內地經濟實力亦已顯著提升,不應該再像當年一樣出現信心危機,故即使本港住宅潛在供應增加,亦不會令樓價再次大跌七成,「若再次出現2008年的金融海嘯,本港樓價由高位跌兩、三成不足為奇,這是正常的市場調整,但要再出現崩盤式下跌,我覺得機會不大。」


料樓價跌幅三成內 屬正常調整

李思名反而認為,港府當年因應樓價大跌,房屋政策亦急轉彎,在2002至2011年基本上停止造地,造成近年土地及住宅供應嚴重不足,令樓價火上加油地急升,脫離市民購買力,是值得汲取的歷史教訓。因此,他建議即使目前樓價處於調整期,港府亦不應停止造地,因為須有充足的土地儲備在手,始可在下一輪樓價上升周期中增加供應,避免樓價再像過去數年一樣飛升。


(名人樓市論壇)

明報記者 葉創成

攝影 劉焌陶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