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短短5年間,「高鐵斬纜」不再是民間預言,今天已成為出自官員之口的其中一個選項。公眾不必懷疑是否已成為超支基建,更需要擔心的是這黑洞工程中,其實究竟還有多少未被發現的「隱藏炸彈」,以及現屆政府到底有沒有能力應付問題,還是會引發另一場災難。而現時高鐵至少仍有3個將會一觸即發的潛在危機,是至今政府在交代是否斬纜仍未有提及的,我們需要為此做好預想的準備。
客運量估算基礎已變
到目前為止,政府仍只懂向公眾羅列一堆興建高鐵效益與好處,卻一直沒有深入檢視過這些效益有多真確。政府最新公布的文件指出,50年營運期經濟回報率已由當年估算的6%調整至4%。但其效益疑高估面對的不止是現時文件所指的建材和工資成本上漲、低估難度及屢改設計而導致工程成本比預期高,還有效益預算的基礎已變。
如果我們重返當年運房局申請撥款時的估計,2016年通車後每天使用高鐵人次是9.9萬。然而估算的基礎是以當年人口推算,即2031年香港將會達900萬人(但最新人口估算中已大幅減少,預計香港人口只在2043年達最高峰822萬,之後更會回落),預期使用人次將會比2009年估算為低,似乎現時估計50年後有4%的效益仍是過於樂觀。
此外,今年11月整體訪港旅客數字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而持一簽多行來港的內地旅客更大跌四成。若來港旅客人次持續下降,高鐵使用量也將變得比預期低。即就算高鐵工程按現時超支完工,亦不代表它能夠回本。
割地賠高鐵?
隨着香港人口增長及訪港陸客數字放緩,高鐵將會比現時的估算更難回本。政府的對應方法除了名義上幫高鐵「封頂」,其中一個有可能的慣用方法,就是日後政府透過贈送市區土地發展權的模式,為高鐵「填氹」。
政府幫港鐵「送地補貼」的模式其實已早有先例,例如儘管是港鐵自資興建的南港島線發展,政府早前亦將前黃竹坑邨地皮直接送給港鐵作為發展補貼,有測量師曾估計市值近600億(但預料港鐵需要補地價約300億)。而較少人留意的是,高鐵工程一直臨時徵用了近10塊市區地皮作工務使用,大部分位處西九龍地段,不僅價值連城,亦可用作解決住屋問題。政府未來又會否贈送這些香港土地資源予高鐵營運機構興建豪宅,或放寬高鐵地盤整體樓面面積變相補貼?
仍會延長的高鐵
除此以外,一直鮮為人知的是,原初的高鐵計劃早已有「高鐵二期」的構想,包括會有「高鐵支線」計劃(Lo Wu Turnout),已在現時高鐵香港段工程中預留支線接駁口——在牛潭尾雞公嶺分支往羅湖。此外還有一條名為「港島延線」(Hong Kong Island Extension),在西九總站建立延線前往上環、西環方向,儘管過海延線工程未展開,但就如一地兩檢的關口一樣,西九總站的月台設計已為此預留空間。計劃其實於2012年被媒體曝光,但運房局一直拒絕評論有關事件。
政府有句說話是對的,我們在公眾討論「斬纜」止蝕時,決不可只看成本問題。事實上,就算超支完工了,誰說高鐵能夠回本?就算超支上限「封頂」了,誰可保證未來不會「以地侍秦」?就算26公里完工了,以後我們還要承擔多少公里?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客運量估算基礎已變
到目前為止,政府仍只懂向公眾羅列一堆興建高鐵效益與好處,卻一直沒有深入檢視過這些效益有多真確。政府最新公布的文件指出,50年營運期經濟回報率已由當年估算的6%調整至4%。但其效益疑高估面對的不止是現時文件所指的建材和工資成本上漲、低估難度及屢改設計而導致工程成本比預期高,還有效益預算的基礎已變。
如果我們重返當年運房局申請撥款時的估計,2016年通車後每天使用高鐵人次是9.9萬。然而估算的基礎是以當年人口推算,即2031年香港將會達900萬人(但最新人口估算中已大幅減少,預計香港人口只在2043年達最高峰822萬,之後更會回落),預期使用人次將會比2009年估算為低,似乎現時估計50年後有4%的效益仍是過於樂觀。
此外,今年11月整體訪港旅客數字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而持一簽多行來港的內地旅客更大跌四成。若來港旅客人次持續下降,高鐵使用量也將變得比預期低。即就算高鐵工程按現時超支完工,亦不代表它能夠回本。
割地賠高鐵?
隨着香港人口增長及訪港陸客數字放緩,高鐵將會比現時的估算更難回本。政府的對應方法除了名義上幫高鐵「封頂」,其中一個有可能的慣用方法,就是日後政府透過贈送市區土地發展權的模式,為高鐵「填氹」。
政府幫港鐵「送地補貼」的模式其實已早有先例,例如儘管是港鐵自資興建的南港島線發展,政府早前亦將前黃竹坑邨地皮直接送給港鐵作為發展補貼,有測量師曾估計市值近600億(但預料港鐵需要補地價約300億)。而較少人留意的是,高鐵工程一直臨時徵用了近10塊市區地皮作工務使用,大部分位處西九龍地段,不僅價值連城,亦可用作解決住屋問題。政府未來又會否贈送這些香港土地資源予高鐵營運機構興建豪宅,或放寬高鐵地盤整體樓面面積變相補貼?
仍會延長的高鐵
除此以外,一直鮮為人知的是,原初的高鐵計劃早已有「高鐵二期」的構想,包括會有「高鐵支線」計劃(Lo Wu Turnout),已在現時高鐵香港段工程中預留支線接駁口——在牛潭尾雞公嶺分支往羅湖。此外還有一條名為「港島延線」(Hong Kong Island Extension),在西九總站建立延線前往上環、西環方向,儘管過海延線工程未展開,但就如一地兩檢的關口一樣,西九總站的月台設計已為此預留空間。計劃其實於2012年被媒體曝光,但運房局一直拒絕評論有關事件。
政府有句說話是對的,我們在公眾討論「斬纜」止蝕時,決不可只看成本問題。事實上,就算超支完工了,誰說高鐵能夠回本?就算超支上限「封頂」了,誰可保證未來不會「以地侍秦」?就算26公里完工了,以後我們還要承擔多少公里?
作者是本土研究社成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