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家朗:COP21無助解決全球暖化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9日 06:35
2015年1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恐襲過後,巴黎再一次吸引各國目光成為全球氣候高峰會東道主。各國協商氣候協議,紓緩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暖化危機。協議分兩部分。


長期方面,議定2100年前平均氣溫上升幅度維持工業化時期2℃下,希望將上升溫度限制1.5℃下,令低窪國家不會因海水上升而淹沒。為達成目標,各方力求在平等基礎上以永續發展和消除貧窮的前設,於本世紀下半業將人類活動排放之溫室氣體量降低至讓大自然能吸收的水平。


短期方面,2020年起已發展國家每年需提供發展中國家1000億美元和技術上的支援,限制溫室氣體排放,適應因全球暖化衍生出的天然災難。2025年起,就需求和國家的優先順序,設定新的援助額度。為確保各國兌現於峰會的承諾,每5年將檢視各國縮減溫室氣體排放成果。


儘管協議並沒有任何罰則,只要求各國盡力減排,但各國揚言協議寫下歷史性的一刻。究竟協議成效是否真的那麼大?筆者不敢茍同。


已發展國家方面,就聯合國氣候公約原則,已發展國家比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暖化需負上更大責任,無論《京都議定書》或是次協議,原則同樣存在。1998年美國曾簽署協議,然而卻被由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因不滿只針對已發展國家,否決並不承認協議。《巴黎協議》雖比京都議定書需要發展中國家負更大減排責任,但已發展國家仍需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爭議到今仍在。協議放在各國國會手上,特別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美國,參眾兩院被共和黨把持下,歷史很可能再現。更甚者是,如石油佔國家收入過半的沙特阿拉伯,減排變相減少石油使用量,將打擊其國家經濟,面對國內尚有大量石油,油價大跌,經濟又未完全轉型,要令這些國家共同減排,難度極大。


各國如何分擔 沒有答案

發展中國家方面,以印度為例,以污染極大的煤作為能源發展經濟,協議通過後,為符合目標,變相禁止用煤。總理莫迪更表示這樣將令國家經濟陷入停頓,危害從貧窮狀態掙脫的人口。在沒有任何罰則下,發展中國家會怎樣減排,答案不言而喻。儘管已發展國家承諾提供資金和技術,然而協議中沒有清楚列明要如何給予援助、各國如何分擔、哪些國家優先、各國是否有能力每年共同拿出1000億美元,這些問題沒有答案。發展中國家是否跟得上協議同樣是一個謎。


巴黎協議雖比京都議定書有更清晰目標,然而在沒有罰則和劃分各國責任下,無論已發展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面對國內阻力、經濟發展阻礙,協議實際運行上只會重蹈昔日京都議定書覆轍,峰會更多是讓各國領導人聚面,哀悼巴黎恐襲,訂立一個無法達到的目標,多於根本解決全球暖化問題!

作者是中學學生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