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創科研發打造生態鏈 理論轉化為應用技術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9日 06:35
2015年1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長期以來,本港在科研的投入不足,致使創新科技領域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周邊地區,顯得落後,削弱了本港的競爭力。現屆政府認識到問題嚴重,急謀改善。團結香港基金發表《香港創業科技業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提出增加研發經費、重視應用研究和打造科技及創新生態鏈等具體建議,值得政府研議吸納,使科研在政府施政日程不再被忽視,而強化「官產學研」合作,則可望孵化出創新科技新產業,為本港經濟帶來新局面。


研發資源長期不足 政府應訂增撥目標

香港公共科研開支比例(政府投入部分),為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4%,遠低於美國的0.7%,德國的0.9%及新加坡、韓國和日本的0.8%;另外,香港商業研發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更低,只有0.3%,與其他發達經濟體佔1%相比,差距更大。整體而言,過去5 年,香港在科研投放,只佔GDP 約0.75%,遠少於其他國家及地區,例如以色列是4.4% 、韓國4.2%、日本3.4%、美國2.8%、台灣2.4%、新加坡2.1%及中國大陸2.1%(其中深圳為4%、北京6%)。科研開支決定收成,這些年本港在科研轉化為產業顆粒無收,這是長期忽視、甚至漠視科研創新的結果。近年本港在多項國際排名滯後,與缺乏創新競爭力直接有關。


報告建議本港把公共研發撥款提高至GDP的1%,十分合理,若有相應政策措施,鼓勵商界投入更多研發資金,則本港可縮窄與鄰近國家地區的差距。以政府的財政和商界的營運狀况看來,就研發投入更多資源,看不到有什麼問題,政府應該訂下目標,未來5年整體研發達致佔GDP的2%,爭取出現根本轉變。


本港的問題除了經費不足,有限的資源也未能恰當有效運用。歷來大學資助委員會(UGC)的撥款評審準則,偏重學術理論貢獻,着重論文數目等,不利於大學發展科研應用技術,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之弊。根據今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學排名,本港的大學在「知識轉移」的得分特別低。北京大學和大陸的清華大學在知識轉移都是100分,香港大學只有53.7分,中文大學37.5分,理工大學45.1分,科技大學68分,顯示本港的大學與內地重點學府差距甚大,其影響不單關乎大學排名,與經濟發展也有關係。


「知識轉移」就是將學術研究轉移成為商業科研產品,單靠大學或個別教授學者之力,難望開花結果。美國政府為鼓勵科研,提供資源讓學有專精的教授知識轉移,成功分享巨大利潤,失敗則毋須負債,以期大學的科研成果發揮最大效益。這個模式,在台灣、韓國以至目前的大陸並非新生事物,實際上就是透過「官產學研」統合協作,特別是用於創新科技產業,其中政府的統合角色至關重要,由於有政策支援,可引導投資者向創新產業投入資金,促成產業的成長和發展。


改革大學績效指標 增應用研究等因素

報告建議改革大學績效指標及科研撥款機制,使大學有空間回應當代社會與經濟的需要,UGC則調整評審大學表現機制的準則,由學術理論和論文數目之外,把研究影響力、應用研究數目、專利技術和版權收益等因素,納入為撥款考慮因素,以鼓勵大學發展創新科技項目。基礎研究不容或缺,即使是理論也要創新,不過,有了理論之後未能進一步落實到可使用層面,則是一種浪費。


另外,報告建議注資500億元給研究資助局(RGC)作科研基金,鼓勵大學兼顧學術理論與應用研究,這兩項建議結合審視,切合實際需要。若政府接納實施,則創新科技的生態鏈,即是上游的基礎研究、中游的轉化研究和下游的應用研究,將會有機地形成,改變現在的「斷流」現象。若做到這樣,本港的研發就會出現脫胎換骨的改變。


以往政府奉行大市場、小政府原則,只提供基礎建設,由市場自行運作。不過,創新科技資源投入多,風險高,難以引起商界的興趣,需要政府帶頭介入,對商界增加誘因,例如提供稅務優惠,甚至政府投入資金參與研發等,都是如韓國、台灣等國家地區的做法。本港土地成本高昂,需要政府以新思維處理土地與創新科技產業的關係,增加對投資者的誘因。近期,港科院、創新及科技局先後成立,科學園亦秣馬厲兵,就體制結構而言,亦是上游(港科院)、中游(創科局)和下游(科學園)的組合,這是政府準備大展拳腳的格局,期望香港可以追回失去的日子,為創新科技帶來新局面,強化競爭力,為香港經濟注入動力、帶來新增長點。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