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富二代才可入名校?打散校網仍無助公平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19日 06:35
2015年1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縱使外界對於樓市的觀點通常有極大分歧,不過應該沒有人會敢放言名校校網內樓價會跌。這些年,校網住宅價格「高燒」不退,因為根據現行制度,每個屋苑對的幼稚園、小學和初中是確定的,只要買對樓,孩子就一定可以入讀名校。據報道,上海一樓盤因在一間著名小學的校網內,二手樓價格在最近3年內幾乎翻倍,附近其他非校網二手樓均價漲幅僅40%。


很多人因此質疑校網制度,認為樓價瘋漲導致教育資源向高收入人群傾斜,有損教育公平,侵害低收入家庭孩子受教育的權利。


對此,教育部並非毫無作為。11月26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發布會上表示,教育部正在考慮推行稱為「多校劃片」的分散校網制度,一個屋苑對應多間學校,買樓者不知道孩子最終會被派位到哪間學校,理論上將降低買樓者對校網的追捧。


在大家拍手稱快之前,筆者覺得還是需要弄清楚幾個問題:怎樣錄取才算公平?如果不能做到完全公平,怎樣才能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教育政策制訂的根本目標是什麼?

按成績錄取學生肯定是最公平的,校網制不公平的核心是它讓「住得離名校最近的孩子入學」,實際中則演變為「最有錢的孩子進名校」,自然受到更多仇富者的質疑,况且教育為立國根本,討論這一話題總顯得正義凜然。惟殘酷的現實在於,即便改成「一屋多校」,實質還是就近入學,並沒能解決公平性問題。


制度不確定 必滋生尋租空間

如果說不能完全依靠成績決定入學,那次優選擇是什麼?名校、名師是稀缺資源,那就應按資源分配的最基本方式:價高者得。對於學校而言,若兩個孩子資質相近,自然是錄取更願意且更有能力為學校提供資源的那個,至少充足的資金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環境,這對於社會自然有正面影響。


立法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確定性,讓所有人都清楚知道:邊界在哪裏,守法的成本是什麼,違法的代價是什麼。只有這樣,個人才有可能理性抉擇:如何在合法前提下實現利益最大化。學區制雖不合理性,但確定性極高,一套高價樓就是守法的成本,富人可以光明正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按「多校劃片」,入學確定性蕩然無存,家長無所適從,只會提高決策成本。而制度的不確定,必然會滋生灰色尋租空間,降低整個社會法治程度的同時,依舊無法提高收入較低家庭孩子上名校的機會。


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如今家長無論是一擲千金入住校網住宅,還是大聲疾呼取消校網制,都是用心良苦。然而,絕對公平並不存在,但至少應該定一個最不壞的制度,可惜「多校劃片」並不是。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