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區地圖﹕給區議員的地圖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0日 06:35
2015年12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期給區議員地圖有來自聖雅各福群會與香港史學會上月合辦的地圖與歷史研習工作坊的整合成果,這計劃串連了歷史學者和地區社工,動員了灣仔區的新舊街坊以地圖的形式探究了灣仔的社區歷史,就着「消失的古蹟」、「老字號」、「宗教設施」、「社區休憩空間」、「灣仔新地標」等主題繪製一幅幅社區地圖。叫我欣賞的是學院的研究方法結合了地區網絡,生產出不離地的與市民生活同步的知識。


區議員先生,你最近可有去過灣仔「利東街」嗎?你去到可能有一種迷路的感覺,城市不斷重建,地標愈建愈新,然而卻沒有尊重街道。我想社區的歷史研究可以是一種對這種推土重建方式發展的抵抗,社區人找社區的記憶,拒絕遺忘。


■香港史學會學者鄧家宙博士的話

「歷史研究」是人類發展的經驗總結,但「歷史」不局限於過去,亦有不斷演進的生命力。過去,公眾對歷史研究缺乏興趣,如果能掌握到基本的史學方法技巧,任何人都有能力當個「業餘歷史學家」。地圖工作坊以古今地圖為例,闡釋地理與人以至社會發展的概念,也傳授繪製地圖的技巧。學員在繪製社區地圖的過程,利用「點、線、面」的技巧,選取景點和路線,進而呈現社區發展的某種獨特面貌。這種方法既可增進公眾對研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提升探索社區的識力與深度,有助推動對社區發展的重構(過去)、保育(現在)和想像(未來)。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發展組社工謝振民先生的話

社工與學者合作,艱澀難明的嚴謹學術,頓成淺白,生動有趣,重歸社區生活;豐富基層大眾之分析,參與能力得獲提升。對日後參與社區事務,必更有益。工作坊,讓不少有趣之新事情,在學員間發生。有街坊學繪地圖,考察社區,一生首入麻雀館,與職員顧客交談,了解不同階層之生活;有舊街坊從其他參與者的地圖作品,竟發現一些不為其知的社區歷史,豐富了其社區知識及想像;有街坊覺得其地圖製作不值一看,實在其成品卻讓人驚歎;有街坊開始了解外來力量如何影響社區發展的節奏及內容,從而明暸不同地區新舊交替的脈略;若能累積所得,可助社區發掘其內涵,提升街坊之歸屬,開拓參與的可能。


地圖整合及版面策劃_方韻芝

地圖與歷史研習工作坊策劃_謝振民先生、鄧家宙博士

編輯瘬移憪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