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COP21),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歷史時刻。出席的各國領袖獲得的共識,讓持續的氣候變暖問題得以緩和,這次會議定會成為重大歷史轉折。
不經意的行為 嚴重影響環境
其實除了政策上的改變以外,我們還應該轉變數個世代所養成的觀念。這些着重眼前享受、罔顧利益的心態早已滲透着我們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之中,以致我們根本不知道「大自然的常態」是什麼。例如「藍莓與香蕉的銷售」這一個看似與全球暖化無關的消費行為,便顯示了我們不經意的行為習慣如何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上個月,本港超級市場開始售賣來自智利和阿根廷的藍莓。相對於蘋果、香蕉等一般水果,藍莓不能放進冷藏貨櫃,經水路運輸。數以噸計的藍莓在南美採摘後,必須在數天以內,經空運跨越1.8萬公里才得以到港上架。從環境角度看,背後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運送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極為巨大。
英國學者Mike Berners-Lee的著作How Bad Are Bananas?便羅列了不同消費行為背後的碳足迹,並由好至差依次排列。在眾多行為中,購買空運食物對環境的破壞可說最為惡劣。以相同重量的香蕉為例,空運所產生的碳排放,相當於水路運輸的100倍。這是因為巨型貨輪能一次運載1.8萬個貨櫃,可裝大量香蕉,但一架飛機只能運載屈指可數的貨櫃,更要跨越萬里運至目的地。
經過我的粗略計算,一根香蕉的重量約等於150顆藍莓。雖然我們會把蕉皮棄掉,而吃掉整粒藍莓,但香港的香蕉一般來自比鄰菲律賓,其距離只有阿根廷的十五分之一,故此我們進食一顆藍莓的碳足迹,基本上與進食一根香蕉相等。換言之,今早你吃麥皮時用以佐餐的20顆藍莓,其碳足迹便相等於你吃掉20根香蕉。
反季節水果成銷售常態
不過,南美洲的冬天和北美洲的夏天是藍莓生長的季節,它最少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光和熱;而現時超市售賣的南韓士多啤梨卻在溫室生長,更以人工照明和供暖種植,Berners-Lee指出,這樣種植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比正常高出10倍,而且這些士多啤梨都是經由空運到港。
可惜的是,一年四季所售賣空運藍莓和違反季節的士多啤梨,已成為銷售的常態,我們的孩子都不知道這些反季節水果源自何方,以為它們自古就有,他們覺得每一天也能吃到新鮮的藍莓才是正常的,就像我們習慣了每一層樓梯都乘搭電梯上落。在這常態下,我們的期望清單幾乎是無窮無盡的,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勢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
教育入手 改變消費心態
這次氣候會議不單止要制訂新政策,強化碳排放交易計劃(carbon cap-and-trade schemes),而且要制訂一套教育方案,改變這些非持續發展的消費心態。前者屬政策層面,影響着藍莓種植農戶、空運公司,以及其他不可勝數的既得利益者,從上而下實行起來,定必阻力重重。倘若從制訂教育方案入手,各方教育機構協力撰寫的課程,從童年起讓孩子知道他們的種種行為和消費習慣如何對地球未來產生嚴重影響,才能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滲透至世界各地課程之中。也許,對比起政策、交易配額或其他措施,教育才是扭轉全球暖化的關鍵。
作者Paul Stapleton是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
不經意的行為 嚴重影響環境
其實除了政策上的改變以外,我們還應該轉變數個世代所養成的觀念。這些着重眼前享受、罔顧利益的心態早已滲透着我們的行為和生活習慣之中,以致我們根本不知道「大自然的常態」是什麼。例如「藍莓與香蕉的銷售」這一個看似與全球暖化無關的消費行為,便顯示了我們不經意的行為習慣如何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上個月,本港超級市場開始售賣來自智利和阿根廷的藍莓。相對於蘋果、香蕉等一般水果,藍莓不能放進冷藏貨櫃,經水路運輸。數以噸計的藍莓在南美採摘後,必須在數天以內,經空運跨越1.8萬公里才得以到港上架。從環境角度看,背後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運送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極為巨大。
英國學者Mike Berners-Lee的著作How Bad Are Bananas?便羅列了不同消費行為背後的碳足迹,並由好至差依次排列。在眾多行為中,購買空運食物對環境的破壞可說最為惡劣。以相同重量的香蕉為例,空運所產生的碳排放,相當於水路運輸的100倍。這是因為巨型貨輪能一次運載1.8萬個貨櫃,可裝大量香蕉,但一架飛機只能運載屈指可數的貨櫃,更要跨越萬里運至目的地。
經過我的粗略計算,一根香蕉的重量約等於150顆藍莓。雖然我們會把蕉皮棄掉,而吃掉整粒藍莓,但香港的香蕉一般來自比鄰菲律賓,其距離只有阿根廷的十五分之一,故此我們進食一顆藍莓的碳足迹,基本上與進食一根香蕉相等。換言之,今早你吃麥皮時用以佐餐的20顆藍莓,其碳足迹便相等於你吃掉20根香蕉。
反季節水果成銷售常態
不過,南美洲的冬天和北美洲的夏天是藍莓生長的季節,它最少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光和熱;而現時超市售賣的南韓士多啤梨卻在溫室生長,更以人工照明和供暖種植,Berners-Lee指出,這樣種植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比正常高出10倍,而且這些士多啤梨都是經由空運到港。
可惜的是,一年四季所售賣空運藍莓和違反季節的士多啤梨,已成為銷售的常態,我們的孩子都不知道這些反季節水果源自何方,以為它們自古就有,他們覺得每一天也能吃到新鮮的藍莓才是正常的,就像我們習慣了每一層樓梯都乘搭電梯上落。在這常態下,我們的期望清單幾乎是無窮無盡的,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勢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
教育入手 改變消費心態
這次氣候會議不單止要制訂新政策,強化碳排放交易計劃(carbon cap-and-trade schemes),而且要制訂一套教育方案,改變這些非持續發展的消費心態。前者屬政策層面,影響着藍莓種植農戶、空運公司,以及其他不可勝數的既得利益者,從上而下實行起來,定必阻力重重。倘若從制訂教育方案入手,各方教育機構協力撰寫的課程,從童年起讓孩子知道他們的種種行為和消費習慣如何對地球未來產生嚴重影響,才能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滲透至世界各地課程之中。也許,對比起政策、交易配額或其他措施,教育才是扭轉全球暖化的關鍵。
作者Paul Stapleton是香港教育學院副教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