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早前在巴黎氣候峰會(COP21)上,195個國家的領導人宣布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以應對氣候變化。樂觀的支持者稱,這預告了石化燃料時代的結束;可是市場走勢和很多政府政策卻背道而馳。
原油價格繼續下跌,直逼30美元的關口,煤炭價格也同樣崩盤,兩者都反映了石化燃料在全球供應非常充足。巴黎協議本身是不太可能對能源需求產生很大的即時影響,但它確實意味着環球政治生態的現實,各國正面對不斷上升的壓力,要遏制石化燃料的使用比例。
經濟重服務業 石油需求難大升
巴黎氣候峰會的協議定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限制了全球氣溫只可以比工業化之前上升2度(其實至今已上升了0.8度)。然而,能源價格偏低的事實意味着,這個目標很難獲得市場力量支持。當然,商品價格是有周期的,石化燃料的價格可能會重新上升;但從歷史看來,目前的低谷很可能會持續5至10年之久。
我們曾經指出,石油經過上一次在1985年大崩盤之後,已經在每桶20美元至50美元之間(以今天的美元幣值計算)浮動接近20年。隨着環球經濟增長的結構轉移至沒有那麼能源密集的服務業,石油因為需求大升而價格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很小。
美設法推高石油供應
樂觀的看法是,隨着環球經濟增長動力轉移至不大能源密集的服務業,再加上一些技術突破,氣候變化問題將可以自動受控,而不需要政府更深入介入。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由於環球經濟增長速度今年較慢,也較為環保,加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上升,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有望下降;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已承諾將會對抗氣候變化,但他其實也正在努力推高環球石油供應。他的做法包括:解除對伊朗的制裁,計劃在美國的預算案中延長煉油廠的稅務優惠,以及計劃取消長達40年的美國出口石油禁令。而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根本是不可能對石化燃料「斷奶」。
無疑,中國的煤炭使用量可能已經見頂,這將有助減其碳排放量增長放緩;但中國的消費者繼續搶購汽車(中國11月份的汽車銷售就按年增長多達20%),它對原油的需求仍然在無可阻擋地增長。而當初為了滿足中國需求而大幅增加的煤炭供應量,令到煤炭的價格崩盤,將會吸引印度、越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建設電力網絡時,相當倚靠煤炭。
煤炭價廉 發展中國家倚靠煤電
由於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在大氣層已累積了幾十年,所以即使排放量由現在開始減少,在本世紀末之前,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水平都不會下降。最樂觀的預測是,根據目前的減排承諾,到了2100年,地球的氣溫仍然會上升2.7度至3.5度之多!這個幅度的氣溫上升的全面影響到底有多大,仍屬揣測。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足以令海平面上升至淹沒多達3億總人口的島嶼國家和沿海地區的水平。最差的情形是位處北極圈的格陵蘭冰蓋也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多達7米。
在大多數情况下,若要將全球氣溫的升幅限制在2度以內,都涉及一些偉大、假大空,以及不合情理、難以置信的假設。這包括:在2050年或之前完全停止所有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運用新科技,將二氧化碳從大氣層中抽出,並將之儲存在地下。
在未來幾年,這矛盾或許還不太明顯。但當氣候協議的某些辛辣條款在2018年需要兌現之後,這矛盾就會較為清晰和尖銳。因為早前簽訂的氣候協議要求,締約國每5年就要盤點其排放量,以及調整其減排目標,以符合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度以內的目標。這個機制令各國現時面對愈來愈大的政治壓力,要開徵碳排放稅、強制提高燃油效率、為可再生燃料提供補貼,以及實施其他更嚴苛的法規。
升溫限2度 建基不合理假設
因此,任何可以連繫至氣候變化(包括旱災、洪水、大風暴、冰蓋加速融化等)的大事件,都可能會成為催化劑,令各國政府實施更加積極進取的監管行動,而不是好像現在般很快就被另一宗大新聞蓋過。我們現在雖然接近石化燃料時代的尾聲,但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大家對於應該如何監管和調整石化燃料的使用,可能會出現衝突。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原油價格繼續下跌,直逼30美元的關口,煤炭價格也同樣崩盤,兩者都反映了石化燃料在全球供應非常充足。巴黎協議本身是不太可能對能源需求產生很大的即時影響,但它確實意味着環球政治生態的現實,各國正面對不斷上升的壓力,要遏制石化燃料的使用比例。
經濟重服務業 石油需求難大升
巴黎氣候峰會的協議定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限制了全球氣溫只可以比工業化之前上升2度(其實至今已上升了0.8度)。然而,能源價格偏低的事實意味着,這個目標很難獲得市場力量支持。當然,商品價格是有周期的,石化燃料的價格可能會重新上升;但從歷史看來,目前的低谷很可能會持續5至10年之久。
我們曾經指出,石油經過上一次在1985年大崩盤之後,已經在每桶20美元至50美元之間(以今天的美元幣值計算)浮動接近20年。隨着環球經濟增長的結構轉移至沒有那麼能源密集的服務業,石油因為需求大升而價格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很小。
美設法推高石油供應
樂觀的看法是,隨着環球經濟增長動力轉移至不大能源密集的服務業,再加上一些技術突破,氣候變化問題將可以自動受控,而不需要政府更深入介入。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由於環球經濟增長速度今年較慢,也較為環保,加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上升,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有望下降;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儘管美國總統奧巴馬已承諾將會對抗氣候變化,但他其實也正在努力推高環球石油供應。他的做法包括:解除對伊朗的制裁,計劃在美國的預算案中延長煉油廠的稅務優惠,以及計劃取消長達40年的美國出口石油禁令。而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國,根本是不可能對石化燃料「斷奶」。
無疑,中國的煤炭使用量可能已經見頂,這將有助減其碳排放量增長放緩;但中國的消費者繼續搶購汽車(中國11月份的汽車銷售就按年增長多達20%),它對原油的需求仍然在無可阻擋地增長。而當初為了滿足中國需求而大幅增加的煤炭供應量,令到煤炭的價格崩盤,將會吸引印度、越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建設電力網絡時,相當倚靠煤炭。
煤炭價廉 發展中國家倚靠煤電
由於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在大氣層已累積了幾十年,所以即使排放量由現在開始減少,在本世紀末之前,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水平都不會下降。最樂觀的預測是,根據目前的減排承諾,到了2100年,地球的氣溫仍然會上升2.7度至3.5度之多!這個幅度的氣溫上升的全面影響到底有多大,仍屬揣測。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足以令海平面上升至淹沒多達3億總人口的島嶼國家和沿海地區的水平。最差的情形是位處北極圈的格陵蘭冰蓋也融化,海平面將會上升多達7米。
在大多數情况下,若要將全球氣溫的升幅限制在2度以內,都涉及一些偉大、假大空,以及不合情理、難以置信的假設。這包括:在2050年或之前完全停止所有工業溫室氣體排放;以及運用新科技,將二氧化碳從大氣層中抽出,並將之儲存在地下。
在未來幾年,這矛盾或許還不太明顯。但當氣候協議的某些辛辣條款在2018年需要兌現之後,這矛盾就會較為清晰和尖銳。因為早前簽訂的氣候協議要求,締約國每5年就要盤點其排放量,以及調整其減排目標,以符合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2度以內的目標。這個機制令各國現時面對愈來愈大的政治壓力,要開徵碳排放稅、強制提高燃油效率、為可再生燃料提供補貼,以及實施其他更嚴苛的法規。
升溫限2度 建基不合理假設
因此,任何可以連繫至氣候變化(包括旱災、洪水、大風暴、冰蓋加速融化等)的大事件,都可能會成為催化劑,令各國政府實施更加積極進取的監管行動,而不是好像現在般很快就被另一宗大新聞蓋過。我們現在雖然接近石化燃料時代的尾聲,但更加迫在眉睫的是,大家對於應該如何監管和調整石化燃料的使用,可能會出現衝突。
GaveKal Dragonomics 資深經濟師
[潘迪藍 國際視野]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