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是《馬關條約》兩甲子,也是學堂名曲《送別》誕生百年。兩者之間,似乎各不相干,卻交織出一段近現代中日乃至東亞社會鮮為人知、影響迄今的文化交流史。
《送別》是無數國人耳熟能詳的學堂歌曲,近代奇才李叔同(弘一法師,1880-1942)出家前的不朽之作。這首作為驪歌的名曲,常出現在學校畢業典禮,或朋友道別的場景。正因為此曲深入人心,歌詞又極富古詩風韻,因此許多中國人都誤以為是中國傳統歌謠。筆者也曾作如是想,直到在東京求學期間,有一天聽到日本人在唱同一旋律的《旅愁》,才恍然大悟。其實,也有不少日本人以為《旅愁》是日本的傳統兒歌。而這一刺激,也使筆者開始了考究該曲來源,追尋如何在東亞傳播的故事。
美國歌曲在東亞傳播的故事
這首歌其實是如假包換的美國歌曲,由美國醫生音樂家奧德威(John P. Ordway,1824-1880)作曲、作詞,1851年誕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曲名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鄉和母親》),此曲曾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流行,不過後來在美國卻逐漸失傳,如今已幾乎成為絕響。
2009年筆者第二度訪學波士頓期間,在周末經常在哈佛廣場附近看到一位彈奏玻璃琴的樂手在街邊擺攤彈奏,並出售她錄製的音樂CD。有一次經過時,就聽到這首熟悉的曲子,驚喜在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誕生的故鄉,還是有美國人記得這首在東亞深入人心的歌曲。殊不知上前一問,她才告訴我,這首音樂是一位中國朋友介紹給她的……
話說回來,這首19世紀中葉問世的美國兒童歌曲在亞洲開始流傳,是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事了。1907年8月由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1879-1943)填上日文歌詞的《旅愁》在日本出版,收錄在《中等教育唱歌集》,從此在日本傳唱百年,2007年還入選「日本之歌百選」。
中國甲午戰敗,國人夢醒,萬千年輕學子奔赴日本,尋求打敗天朝上國的原因與自強之路。百年前第一波留日熱潮不乏近代中國的指標性人物包括秋瑾、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也包括了風流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是於1905年負笈東瀛,就讀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該校目前仍保留着李叔同留學期間的紀錄及畢業作品。短短6年,李叔同非常活躍,橫跨美術、音樂、漢詩等多種領域,讓八九十年後在東京藝大旁的東大留學的筆者驚歎不已。其間,他創辦中國第一個現代劇團「春柳社」,排演《茶花女》,劇目資料至今仍保存在早稻田大學的演劇博物館;中國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也由他在留日期間創辦,在印刷後帶回中國發行。五線譜和人體素描也是由他從日本引進中國的。
歌詞不同 都在訴說人類共通情感
《送別》正是李叔同在日本求學期間,接觸到剛出版的日文版《旅愁》,在回國後,將此曲填上中文歌詞,於1915年在中國出版的。犬童球溪在作《旅愁》時,更動了一部分原曲的旋律,以致日文版《送別》與原來的英文版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不盡完全相同。從現存的李叔同弟子豐子愷親筆手抄的《送別》歌譜及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版的錄音來看,李叔同當年所使用的是日本版本的曲譜。
英、日、中文版的《送別》歌詞並不相同,卻都在訴說着跨文化、跨國界、人類的共通情感之一 ——離愁。
《馬關條約》後,韓半島也一步一步地被納入日本控制的範圍,並於1910年為日本帝國所吞併。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旅愁》也被傳到韓半島,有趣的是,戰後在「去殖民化」的過程中,這首取自日文原名的韓文版《旅愁》,卻意外地保留下來,還流傳至今。
甲午馬關之後,日本帝國成為東方的新霸主,在此過程中,也形成了以日本為中心的新文化傳播通道。許多西方思想與文化也透過這些途徑散播到亞洲各地,「以日為師」也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自強的坐標。
回顧《送別》的百年故事,其意義早已超越了歌曲本身,對當下世人省思歷史、跳脫歷史桎梏,提供了許多不可多得的線索和元素。
(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送別》是無數國人耳熟能詳的學堂歌曲,近代奇才李叔同(弘一法師,1880-1942)出家前的不朽之作。這首作為驪歌的名曲,常出現在學校畢業典禮,或朋友道別的場景。正因為此曲深入人心,歌詞又極富古詩風韻,因此許多中國人都誤以為是中國傳統歌謠。筆者也曾作如是想,直到在東京求學期間,有一天聽到日本人在唱同一旋律的《旅愁》,才恍然大悟。其實,也有不少日本人以為《旅愁》是日本的傳統兒歌。而這一刺激,也使筆者開始了考究該曲來源,追尋如何在東亞傳播的故事。
美國歌曲在東亞傳播的故事
這首歌其實是如假包換的美國歌曲,由美國醫生音樂家奧德威(John P. Ordway,1824-1880)作曲、作詞,1851年誕生於美國麻省波士頓,曲名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夢見家鄉和母親》),此曲曾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流行,不過後來在美國卻逐漸失傳,如今已幾乎成為絕響。
2009年筆者第二度訪學波士頓期間,在周末經常在哈佛廣場附近看到一位彈奏玻璃琴的樂手在街邊擺攤彈奏,並出售她錄製的音樂CD。有一次經過時,就聽到這首熟悉的曲子,驚喜在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誕生的故鄉,還是有美國人記得這首在東亞深入人心的歌曲。殊不知上前一問,她才告訴我,這首音樂是一位中國朋友介紹給她的……
話說回來,這首19世紀中葉問世的美國兒童歌曲在亞洲開始流傳,是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事了。1907年8月由日本音樂家犬童球溪(1879-1943)填上日文歌詞的《旅愁》在日本出版,收錄在《中等教育唱歌集》,從此在日本傳唱百年,2007年還入選「日本之歌百選」。
中國甲午戰敗,國人夢醒,萬千年輕學子奔赴日本,尋求打敗天朝上國的原因與自強之路。百年前第一波留日熱潮不乏近代中國的指標性人物包括秋瑾、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蔣介石、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等,也包括了風流才子李叔同。
李叔同是於1905年負笈東瀛,就讀東京藝術大學的前身「東京美術學校」,該校目前仍保留着李叔同留學期間的紀錄及畢業作品。短短6年,李叔同非常活躍,橫跨美術、音樂、漢詩等多種領域,讓八九十年後在東京藝大旁的東大留學的筆者驚歎不已。其間,他創辦中國第一個現代劇團「春柳社」,排演《茶花女》,劇目資料至今仍保存在早稻田大學的演劇博物館;中國第一本音樂雜誌《音樂小雜誌》也由他在留日期間創辦,在印刷後帶回中國發行。五線譜和人體素描也是由他從日本引進中國的。
歌詞不同 都在訴說人類共通情感
《送別》正是李叔同在日本求學期間,接觸到剛出版的日文版《旅愁》,在回國後,將此曲填上中文歌詞,於1915年在中國出版的。犬童球溪在作《旅愁》時,更動了一部分原曲的旋律,以致日文版《送別》與原來的英文版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不盡完全相同。從現存的李叔同弟子豐子愷親筆手抄的《送別》歌譜及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出版的錄音來看,李叔同當年所使用的是日本版本的曲譜。
英、日、中文版的《送別》歌詞並不相同,卻都在訴說着跨文化、跨國界、人類的共通情感之一 ——離愁。
《馬關條約》後,韓半島也一步一步地被納入日本控制的範圍,並於1910年為日本帝國所吞併。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旅愁》也被傳到韓半島,有趣的是,戰後在「去殖民化」的過程中,這首取自日文原名的韓文版《旅愁》,卻意外地保留下來,還流傳至今。
甲午馬關之後,日本帝國成為東方的新霸主,在此過程中,也形成了以日本為中心的新文化傳播通道。許多西方思想與文化也透過這些途徑散播到亞洲各地,「以日為師」也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自強的坐標。
回顧《送別》的百年故事,其意義早已超越了歌曲本身,對當下世人省思歷史、跳脫歷史桎梏,提供了許多不可多得的線索和元素。
(http://www.facebook.com/john.lim.3154)
作者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