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歲末思潮 明年奮進!/ 文︰胡逸山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9日 06:35
2015年12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每年年底佳節來臨時,總有一些來自馬來西亞老家的友人會拿假期相約幾家人一起到香港或新加坡「過聖誕」,甚至「過埋(陽曆)年」。坦白說我雖多次訪港,現又主要在新加坡工作,但還未與這批友人們一起如此盡興共遊過。不過每當問起他們為何樂此不疲,專選擇星港兩地來過聖誕,答案幾乎都會是「這兩個地方比較有濃厚的聖誕氣氛!」而他們所舉的例子,也常是新加坡烏節路的沿街燦爛應節燈飾,以及香港的維港沿岸大廈群的紛麗「燈光秀」。


而星港兩地之所以有如此「濃厚的聖誕氣氛」,我想主要還是因為彼等皆為英國前殖民地,是大英帝國當年在遠東的兩顆閃亮明珠。英國人的習俗、文化、節慶、思維等,皆已深深的滲入這兩地的民間生活中。馬來西亞這另一個英國前殖民地在很大程度上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我的朋友們才會嚮往要體驗「濃厚的聖誕氣氛」。


我們星馬港已然習慣了中西相互輝映的生活,起碼社會精英階層還是如此的。早餐麵包牛油雙蛋,香港可能加上一碗粥,星馬則煮上一碗粿條(港稱「貴刁」,相似於河粉);午餐各式三文治或不中不西的港式西餐(什麼焗扒飯等);下午茶更是典型的英國人習慣,以糕餅西點為主;晚餐如無應酬,則以三地各自的道地「住家飯」為主。如此這般,是我們這些英國前殖民地的一整天生活寫照。


基於自己多年來旅居世界各地多年的經驗,再加上出身背景的複雜性(第三代的馬來西亞華人,有位來自新加坡與印尼的媽媽,從小受又中又西又馬的教育,生長在深具自立意識的沙巴),我是一個基本上不太具有國族思維,認為中外文化各具千秋,主要希望世界各地人民皆可享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均富者。


英殖民統治留下優良傳統

讀者們這幾個月來從我文章的字裏行間也許已覺察到,我對英國當年起碼在我們這幾個東亞地方的殖民統治,是不懷有特別的反感的。反之,我堅決的認為,英國人在這幾個地方的殖民統治,整體上來說,還是利多於弊的。當年不過是隅居華南一角的香江漁村,偏安馬六甲海峽南端的幾近荒島,以及馬來半島上星羅棋布的封建部落,在英國人接管後,一方面無可否認的剝削資源、鎮壓逆反,但另一方面也把這些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舉凡衛生、教育等,皆首屈一指,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教養的「尖頭鰻」(gentleman)。


在司法、文官等制度建設方面,英殖民者更是給我們留下不可多得的優良傳統,無論是哪一方當政,政府的具體運作得以有條不紊的持續下去。套句我們小時候一部愛追的英國連續笑劇《是的,部長先生!》(後來主角高升為「首相先生」)裏的名言,「部長們來來去去,但常任秘書(部門最高公務員)永遠坐鎮!」


但我認為英國人留給我們這些前殖民地的另一項優良傳統,當屬對自由經濟(free economy)與自由企業(free enterprise)不折不扣的尊崇。自英國人統治多年以來,千千萬萬發憤圖強的小市民在辛勤打工一段日子後儲了一小筆錢,自己出來做點小生意,只要是合法的,政府就不橫加干涉,超大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讓小生意得以有成長的空隙;那賺了「第一桶金」後再擴大生意規模,甚至做到海外,最後終於發了大達的勵志故事,比比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社會流動性的最佳寫照,成了社會各階級之間「自動」維穩的原動力。


我始終認為,人,尤其是香港人(無貶意,只是有話直說),是很現實的。人有機會往上爬,那就何必出來「搞搞震」,破壞了以後可能享有的各種利益呢?但如人前程狹窄,社會大環境使然,經濟運作不但變相壟斷,而且經商成本高昂,所以幾乎注定了我終身打工,別說打本出來做小生意、一步一步往上爬,連要儲錢買層自己的樓好來結個婚都成問題的話,那坦白說放身出來一搏,做出一些可能被認為是過激的行為,那又有什麼值得驚奇的地方呢?


在此,也許需要釐清自由經濟、自由企業與商業化主義(commercialism)以及重商主義(mercantilism)之間的微妙但顯著的差異。商業化主義是指社會上一切是以實際與立時利益的商業或資本掛帥,而忽略了譬如說社會的人文藝術等精神層次。當然可說是自由經濟與自由企業的最終演變成果,但我覺得就如任何事物做得太「盡」時,還是可能矯枉過正的。有些人批評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上述聖誕慶祝過於「商業化」即是一例,認為聖誕的傳統宗教與文化意義業已日漸被淡化,而取而代之的,則是各種與聖誕有關的商品禮物的轟炸式推銷,以至各種從感恩傳統業已被「歪曲」成描繪浪漫的聖誕大餐等,甚至還有什麼「聖誕節次日」(英文所謂的Boxing Day,以前我還大惑不解以為為何聖誕過後要打拳擊)的大減價等,一應俱全,目的就是要你掏出腰包來大肆消費。


當然,在量力而為的大前提下,在聖誕前後做適當的消費,買點禮物與親友交換,與心儀的愛人暫時拋開平時為生活打拼的煩惱而一同享用聖誕大餐等,我覺得都是無可厚非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促進經濟繁榮的舉措。我好一些做廠家的香港朋友,每年最期待的,也正是聖誕季節的訂單。熱鬧的聖誕消費,是彼等維持整年開銷的經營支柱。沒有昌盛的經濟,社會上層建築的藝術造詣,就沒有了支撐的基礎。所以,我對於什麼商業化主義摧毁文化藝術云云的說法,還是不能完全贊同的。


港星應努力改善民生

遠較商業化主義嚴肅與嚴重的,還是所謂的重商主義。它與自由經濟或自由企業可還是大相逕庭的。後者崇尚的是商家的開放式自由成長,但也不特意避開失敗商家被自由市場淘汰。前者則是政府當局通過各種行政手段、優惠津貼等,造就了一些巨無霸式的商家,以便作為在國際上得以與其他大國進行國力比併的一個組成部分。天生缺乏天然資源但歷史使然身為自由港的香港,甚至是擁有大量天然資源的馬來西亞,其實都毋須刻意的去揠苗助長,奮力的要去扶持一些商業泰斗(衷心希望彼等不是「阿斗」!)來進行與假想敵們勞民傷財的國力競賽,而是應更努力的來改善各自的民生。


溫馨季節之際,還是忍不住與大家分享一下以上可能還是蠻「重口味」的思潮,希望在貽笑大方之上,還是能激發大家集思廣益,為香港、為亞太再創高峰,在來年盡一分力!

胡逸山

馬來西亞首相前政治秘書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