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本土應與分離切割 打擦邊球徒生誤解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30日 06:35
2015年12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任何人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長大、生活,對該處事物有感情和認同,是完全正常的事。對此,有人稱之為本土意識,認為是有利於維繫社會的內在力量。不過,若本土意識轉化為分離傾向,甚至被操作為分裂以至尋求獨立,則極有可能給這個國家或地區帶來災難,這在中外歷史與現實,都不乏例子。香港近年「本土」認知冒起,成為不少人據之以判別事物、事態的準則,處此特定歷史時空,不少人期望「本土」可以凝聚和發揮正能量,使香港整體得益,財政司長曾俊華是其中之一。


本土未弄清已異化

負面標籤成負能量

曾俊華在網誌表述的「本土」意識,實際上是指對本身的身分、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的感情和自豪感;他認為這種情感大至國家民族,小至一間學校,都會存在。過去,港人鮮有以「本土」概括這種感情,特別是港英統治時期,英國以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未刻意培養港人的共同感情和本土意識。即使如此,港英政府仍然知道港人的歸屬感,有利其管治,因此,當時推出的一些政策,都有強化市民認同香港的目標。例如上世紀70年代推出居屋政策,甚至推行地方行政等,其中一個文宣調子,就是增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可以說,港英當局實行的政策措施有本土之實,而無本土之名,而當時港人政治冷感,無人給本土賦予政治符號;事實上,若當時有人這樣做,會引起港英猜疑。因此,當年的歸屬感、市民對香港認同等,並未演變為一種封閉式的、消極的,甚至是具破壞性的保護主義,反而港英巧妙地利用港人的歸屬感,推動各方面建設和發展。曾俊華說「我們對香港深厚的情感,同樣可以團結成一股正面、具建設性的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讓香港整體都能夠得益」;這是曾俊華對單純的本土意識的認知和期盼。不過,今時今日講「本土」,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內涵和狀態。


本土進入本港政治論述的語境,是近年的事。數年前,為保育天星碼頭、反對興建高鐵等抗爭,組織者提出「在地」概念,主要涉及他們認為的土地使用是否符合公義,隨後的「本土」說法、概念冒出,除了個別人士宣揚,與內地居民來港擠佔有限資源有很大關係。


目前在本港講本土,仍然有共同感情、歸屬感等成分,不過,這只是部分內涵,突顯的是一些人把本土與內地對立起來,即是有內地才有本土,而本土排斥內地。這種情况,還僅僅是對內地旅客太多,佔用有限空間和搶購奶粉、佔用學額的反彈。值得注意的是在少數人操作下,本土意識有異化之勢,由單純的共同感情趨向分離思潮,更有個別政治人物趁機提出所謂「全民制憲」等口號,企圖設定議題、搶奪話語權,以牟取個人政治利益。


事態發展得很快,當「本土」在本港,人們還未搞清楚是思潮、意識、主義或是什麼狀態的時候,它已經被貼上負面標籤,特別是激進勢力多以本土自居,涉嫌與爆炸案有關的人是本土組織成員等,使「本土」在目前主流社會成為另類,散發負能量。曾俊華期望轉化為正能量的建設發展力量,暫時只是主觀良好願望而已。


藉本土包裝分離傾向

觸動北京神經無好處

北京對於「本土」在香港,肯定關注,因為它包括建基於排拒內地、有人藉此衝擊社會穩定,以至有政客以「本土」包裝分離傾向等,北京不可能坐視不理。近期,內地一些專家學者或傳媒每談及香港的「本土」,或多或少都與港獨的憂疑連繫起來。香港相對於內地,力量懸殊,只要生活在這裏的人都會知道搞分裂、搞港獨,絕無前途,那是死路一條;現在少數人的打擦邊球做法,徒生誤解,對本港絕無好處,因為只要北京感覺到「有人要把香港拉出去」,就不會袖手旁觀,只要北京回應,受不了的只會是香港。


「本土」之異化,與少數人的盤算做法有關,不過,大環境(包括政策失誤)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內地人宛如「失控」般來港,引致激進人物以本土之名實行排斥;港人獲承諾的「一國兩制」,漸行漸遠;落實民主無期,權力結構不公平、不公義等。另外,回歸已經18年,香港各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累積了各種深層次矛盾,衍生港人對現况的怨氣不滿,為本土意識冒起提供土壤。因此,政府應該全面推動各方面發展,只要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民生改善,沉痾也會不藥而癒,「發展是硬道理」十分適用於目前的香港。特首梁振英到北京述職時,國家主席習近平說「謀發展、保穩定、促和諧」是特區的主要任務,其中以發展居先;特區政府有責任推動發展的同時,要想方設法,把本土意識的負能量轉化為積極建設的正能量。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