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敢提本土意識 曾俊華不簡單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30日 06:35
2015年12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曾幾何時,香港的社會運動以「爭取民主」為主軸,到了近十年,「本土意識」已經取而代之,成為社運以至政治發展的焦點,北京中央、特區政府,本地政黨、學者和評論界,都不能迴避這個議題,可以預見,本土意識將會主導以後的中港關係、本地政治及政府的各項政策(是否港人優先)。


在香港從政的人,對本土意識必須有一套清晰說法,因為在未來各場選舉及各項政策辯論,本土意識都會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過去幾天,就有對本土意識的不同演繹。


周日財政司長曾俊華在網誌撰文,稱自己每當置身舊生圈子時,無論叫口號或唱校歌,都感到舊生對學校那股近乎狂熱的歸屬感,曾俊華認為這與近年的所謂本土意識有不少共通之處。他認為,兩者都對來自的身分、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感情和自豪感。他相信這種感情和自豪感同樣在所有香港人之中存在,同樣可團結成一股正面和具建設性的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而不是止於封閉及消極,甚至具破壞的保護主義。


與梁特態度南轅北轍

曾俊華用正面、積極的解說去演繹本土意識,說法顯然未夠周延,因為文化、意識、身分、認同感等關乎國家、族群的爭拗,跟學校舊生會的身分認同要複雜得多,如果曾俊華要在政壇上繼續「謀發展」,他必須在「舊生會」的論述之上,繼續把本土意識的內涵作更深度的解構。但是,即使僅在網誌上「淺談」本土意識,這種勇氣已經十分難得,尤其他的上司行政長官在今年初的《施政報告》力斥港大的《學苑》和學聯的「香港問題,香港解決」口號有違憲制……。對本土意識的態度,特區兩名高官南轅北轍,哪種說法港人會「聽得入耳」,大家應該心中有數。


在同一日,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也談本土意識,他說「市民不應過分本土,但並非完全不需要本土意識」(引述自香港電台);模稜兩可,說了等於白說,何以至此?只能解釋為「議題敏感,不能直言」,也說明了不少頭面人物仍然不願正面論述「本土意識」的問題。


反而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樊鵬在《環球時報》的文章說得坦白:要提防建立港、澳、台、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華南公民社會」,這些勢力還可能會跟台獨勢力合流。中共打擊地方主義絕不手軟,有案可稽,當然明白「本土意識」才是當前香港問題的心腹大患。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