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榮開:TSA論爭所引發有關教養孩子的幾點反思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3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30日 06:35
2015年12月3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環繞着TSA(即全港性系統評估)的廢除與保留,掀起了連番討論與爭辯,其熱切與激烈的程度,據某些媒體所形容,已儼然構成一社會乃至政治課題,不由得我們作為家長的不加注意。


我的兩個女兒——大的六年級,小的三年級——碰巧今年都要考TSA。正因如此,對於朝野上下就有關課題的探討,自然也稍事追蹤。只覺得TSA自設計、推行到所收的效果,教育局、學校、老師和家長都各有其觀點與立場。眾說紛紜,一時之間固難判其得失。然而,由於整個過程中,各方面都有其角色與參與,即或有責須負,恐也不是任何一方面所應單獨承擔。


教育根本目的在自我提升 非功名獵取

對於家長而言,事件中最值得反思的,反而是我們應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當如何釐定教養孩子的方針等問題。長久以來,教育都被視作自我提升與命運改變最為公平且最有效的方式與途徑。這種想法本來極有助於個人的成長與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與進步。然而,一旦與晉身之階乃至於利祿之途掛鈎,教育的目的與內涵便隨之扭曲與變質。具體例子,不必遠索他方,求之於我國的科舉、舉業所流之弊,可謂俯拾即是。然則,在既不可不切實從事又不容盲目跟風的兩難當中,我們應何以自處?


對於這個問題,我國過去著名的學問家——尤其孔子——的寶貴意見,頗值得我們參考。舉例而言,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倘若先已認識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內在的自我提升而非外在的功名獵取,便不致捨本逐末,刻意追求紙面的成績而忽略了真實的得着。


樂趣乃一切學習動力之所在

事實上,有志於學的絕不應以世俗的計慮為先而當以純粹的興味為重。這正是孔子所以常以富貴貧賤的憂戚為對比而言樂學的重要的原因。比如他自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而對其愛徒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則又盛讚其「賢」,即是其中顯例。此外,《論語》一書之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一句居首,孔子之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來自我描述,顏淵之以「欲罷不能」形容其對博文約禮的不懈追求,在在表明樂趣正乃一切學習的誘因與動力之所在。


又如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倘若知道教育是為了如何學做一個人,便不會只着眼於學業藝能而置靈性德行於不顧。


此外,孔子又言:「君子不器。」在回應學生子路何謂「成人」——即所謂「全人」之問時,並又指出:「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都可見得,「體無不備,用無不周」的「全人」,而非「一才一藝」之士,一直都是孔子所欲培養的人才。同理,倘能明白到全方位學習的必要,便不會出現只重課堂而輕忽課外的傾斜。


學貴有序 不能躐等

不過,學問雖然講求全面,卻也須視乎深淺難易之別而有緩急先後之次。比如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對於此詩教、禮教與樂教,朱熹即以「學者之初」、「學者之中」與「學者之終」三者將之一一區分,並且申言其間次序之不可易的箇中原委。同樣,倘若懂得學貴有序,不能躐等的道理,便不會揠苗助長,務欲速成。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兩種治學方法與態度。其一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語中所見對學習與思考的同等重視。其二是「吾道一以貫之」中所見對融會貫通的強調。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博學之」的廣泛學習而外,還須輔以「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深層思考,最後達至「豁然貫通」之境。倘能了解到這兩點的重要,便不會不假思索、生吞活剝,而但求操練的純熟。


以上所述,都是前人教學相長的經驗累積,其中所蘊含的智慧,當可增進我們對教育的目的、本質、內涵、態度與方法的認識。有此認識,可使我們,消極而言,不至於爭相競逐,一味地追求成績;積極而言,懂得教養孩子,讓其快樂成長,並取得最大可能(optimal)的發展。然則,今天反思教育的真義,往聖昔賢的垂教,不亦值得我們細心推敲,詳加玩味!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