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蘇聯的影響力曾經舉足輕重,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經濟崩潰導致全球陷入大衰退,唯獨蘇聯一枝獨秀,世界各地許多青年因為嚮往社會主義的蘇聯而走上親共的路。這麼成功的政體,為什麼最後會崩潰呢?法國文豪羅曼羅蘭的觀察和美國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回憶錄提供了一些線索。
羅曼羅蘭參觀蘇聯後,於1935年寫下《莫斯科日記》,指出蘇聯權力極度集中,對權力缺乏監督,且出現個人崇拜。人民不敢講真話,用假話應付領導層,而且國家嚴重向工業傾斜,工業品價值昂貴但農產品極便宜,農民遭到剝削,政權在繁榮的表面下埋藏着巨大危機。然而,羅曼羅蘭並未即時發表這些批評,表示要留待50年後才發表,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對蘇聯寄予厚望,他相信50年後蘇聯會改善,故此不想潑冷水。《莫斯科日記》在1985年出版,6年後蘇聯就垮台,事後證明羅曼羅蘭的觀察很銳利。
格林斯潘的回憶錄提到美國曾經研究如何拖垮蘇聯,方法包括讓蘇聯參與軍備競賽及太空競賽,美國又支持阿富汗的塔利班對抗蘇聯,大量消耗蘇聯資源,並使其參與金融石油的運作,令蘇聯忽略基本的民生建設,與人民疏離。
世界歷史不斷重演,上世紀蘇聯曾受到全世界知識分子的嚮往,但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蘇聯逐步走向極權、僵化,加上美國分化蘇聯領導層,70年的共產黨管治一夜倒台。因此,我們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由葉國華主持,逢周六下午2時播出,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
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徐晞文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羅曼羅蘭參觀蘇聯後,於1935年寫下《莫斯科日記》,指出蘇聯權力極度集中,對權力缺乏監督,且出現個人崇拜。人民不敢講真話,用假話應付領導層,而且國家嚴重向工業傾斜,工業品價值昂貴但農產品極便宜,農民遭到剝削,政權在繁榮的表面下埋藏着巨大危機。然而,羅曼羅蘭並未即時發表這些批評,表示要留待50年後才發表,因為當時全世界都對蘇聯寄予厚望,他相信50年後蘇聯會改善,故此不想潑冷水。《莫斯科日記》在1985年出版,6年後蘇聯就垮台,事後證明羅曼羅蘭的觀察很銳利。
格林斯潘的回憶錄提到美國曾經研究如何拖垮蘇聯,方法包括讓蘇聯參與軍備競賽及太空競賽,美國又支持阿富汗的塔利班對抗蘇聯,大量消耗蘇聯資源,並使其參與金融石油的運作,令蘇聯忽略基本的民生建設,與人民疏離。
世界歷史不斷重演,上世紀蘇聯曾受到全世界知識分子的嚮往,但1945年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蘇聯逐步走向極權、僵化,加上美國分化蘇聯領導層,70年的共產黨管治一夜倒台。因此,我們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註: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五十年後》由葉國華主持,逢周六下午2時播出,分析中國與香港的未來
文章由香港政策研究所許欣琪、徐晞文整理
作者是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