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看到「長臂猿」這詞,你會聯想到什麼?筆者身邊從事非保育或生物學研究的朋友,大多會認為「長臂猿」就是在金山郊野公園附近,主動走近行山人士搶奪食物、甚至打開女士手袋大事搜索的「馬騮」。其實,長臂猿與獼猴(即我們廣東話的馬騮)是不同「檔次」的靈長目動物。
長臂猿不是馬騮 靈長目最高等
長臂猿屬於類人猿的一種,是靈長目裏最高等的類群,牠們有32顆牙齒,沒有尾巴;剛出生的幼猿跟人一樣缺乏自理能力,由母親撫養餵哺至兩歲左右,期間跟母親形影不離。
長臂猿是現存的4種類人猿(即亞洲的猩猩和長臂猿,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之中體型最小,而行動又最敏捷的一種。顧名思義,長臂猿擁有長長的雙臂和靈活的手指,讓他們可快速及靈巧地於森林中穿梭移動。他們是樹棲動物,不在地上活動,無論生老病死,都在高大的樹冠層上解決。長臂猿只分佈於亞洲,是熱帶雨林的標誌性動物,但隨着雨林消失,很多種類都變得瀕危。
最瀕危靈長類
中國曾有6種長臂猿,分別為白掌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海南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和西黑冠長臂猿,全部都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其中白掌長臂猿和北白頰長臂猿已於中國境內絕迹多年。他們數量稀少,其中海南長臂猿是海南島特有品種,隨着人口發展及低地雨林大面積消失,海南長臂猿數量急劇下降,自一九八○年代起僅存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熱帶雨林內,為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紅色名錄(Red List)列為極度瀕危動物,亦被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評定為全球25種最瀕危靈長類之一,更被公認為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
懷疑絕種?九八年「重新發現」
十多年來,香港有一群人一直為保育海南長臂猿而默默耕耘。
嘉道理中國保育(Kadoorie Conservation China,簡稱KCC)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屬下其中一個部門,以緩減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及推廣可持續生活為宗旨。一九九八年,團隊在霸王嶺進行快速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群海南長臂猿,這照片的重大意義在於,在此之前,國際上有聲音懷疑海南長臂猿經已絕種!這歷史性的照片證實了海南長臂猿種群仍然存在,並開啟了KCC與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長期合作項目。
二○○三年起,KCC應海南省林業廳邀請,策劃了第一次全面性的同步野外調查,為期16天,動員超過50人,結果確認海南長臂猿的命運危在旦夕﹕調查中只能確認有13隻,包括兩群共11隻及2隻獨猿(幼猿成年後會被驅離家庭另覓配偶,「談戀愛」期間居無定所,稱為獨猿)。
保護森林——長臂猿的家
要保護物種,除減低他們的生存威脅之外,同樣重要的是保護他們的家——森林。這個香港團隊中大多是研究生態學出身的,帶着科學的頭腦及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海南長臂猿生態、食性、棲息地、繁殖、保護政策等的研究,為長臂猿的保護對策帶來新的信息,帶領團隊的是KCC部門主管是Bosco陳輩樂博士。自井二○○五年起,KCC與保護區啟動低海拔雨林改善工程,在圍繞長臂猿生活的低海拔退化森林共種植了51種,超過十萬株迅速生長的長臂猿喜食的本土樹苗。社區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環,KCC在霸王嶺周邊農村開展了一系列替代生計及宣教項目。最新的工作包括推廣在人工橡膠林下套種本土南藥益智(一種薑科植物),以提供額外收入及減少水土流失,在學校開展長臂猿保護教育活動,在農村繪畫長臂猿壁畫(圖a),及在村寨豎立大型宣傳牌等。
為更好地保護僅存的長臂猿及了解它們的生態習性,KCC在保護區挑選並培訓了一批護林員成立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長期跟蹤監測長臂猿的活動行為,為保護行動提供依據。二○一○年進一步在保護區周邊村寨招募了6名村民,成立海南長臂猿社區監測隊,讓當地人直接參與保育長臂猿的工作。
野外大調查 細聽雌雄合唱
IUCN屬下靈長類專家組的長臂猿分組把二○一五年定為國際長臂猿年,以聚焦各國政府、科學家、保育人士及大眾的力量,關注一直被忽視的長臂猿及其保育工作。KCC乘着這「他們的年」把握時機,在10月24日國際長臂猿日的周末,帶領約20位從海南省會海口招募而來的義工,於最接近海南長臂猿棲息範圍的白沙縣青松鄉一所小學舉行嘉年華會,以遊戲及話劇等方式讓當地人更了解海南長臂猿及其保育需要。
接着是年度海南長臂猿野外大調查,以了解長臂猿數量及活動範圍變化,一行60多人在山上住上五日四夜,分九個駐點監測。每個小組需於每天破曉前到達山頂的監聽點,對長臂猿進行監聽、跟蹤、拍攝及記錄,包括猿叫時間、方位、估算距離以及鳴叫的種類,以三角定位法進行數量估算。若能目睹長臂猿的,更要記錄其數量、年齡級別及行為等。
保育主任麥智鋒這次是第二次參與年度大調查,他說海南長臂猿的鳴叫是很特別的,「通常在破曉時份,全身黑色的雄猿醒來後便開始鳴叫以宣示其領域,當雄猿重複及加強其口哨聲般的鳴叫,金黃色的雌猿便以高吭及激動的叫聲回應。雌雄合唱的聲音奇妙而複雜,震撼着整片森林,絕對令人一聽難忘。」長臂猿的鳴叫,能穿透茂密的雨林,以此與其他長臂猿個體進行交流:與伴侶調情、吸引異性、宣示領域、甚至在發現猛獸時對同伴作出警號。
保育有希望 大家庭增至25隻
經過一系列持久的保育行動,海南長臂猿由二○○三年大調查所能確認到2個家庭群及2獨猿共13隻,至去年度可確認長臂猿已增加到4群,共至少25隻;證明他們的種群正在緩慢但穩定地增長,而長期數據更表明,海南長臂猿的繁殖率是全球長臂猿種類裏面最高的,而且幼猿的成活率幾乎達到百分百。
保育工作艱巨,但是有希望,「儘管獵殺長臂猿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霸王嶺周邊地區仍存在零星的偷獵、盜伐甚至毁林開墾等違法行為。我們需要從政策上及經費上加強支持巡邏及執法隊伍,並在周邊社區普及教育工作及推廣替代生計。技術層面上,離群的獨猿很少鳴叫,發現從不鳴叫的雌性獨猿更有如大海撈針。如何更有效地去監測獨猿是我們將要解決的問題。」正如Bosco所言,聽過看過海南長臂猿的都不願見這動物於地球上消失。
尋樹間飛蕩身影 奔走雨林追蹤
要追蹤海南長臂猿,先要學習它們的生活習慣——早起,而且要比它們起得早。
天還未亮,我們便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山裏的早餐通常是稀飯加上前一晚的剩菜,吃飽後帶上幾包乾糧、清水、做記錄的工具,趕緊戴上頭燈便離開營地前往監聽點!
十月時份,山中不時還下着雨,濕滑的地面、崎嶇的山路加上滑坡,我通常是半爬半走的到達;但在林中奔跑是監測隊員的工作常態,他們每天在雨林中行走巡邏,一旦聽到長臂猿嘹亮的鳴叫,就要在陡峭的山嶺、茂密的山林中急速奔跑跟蹤,以最快的速度來到長臂猿身邊,觀察、記錄這些雨林精靈的生活。
天未光出發 記錄鳴叫數據
坐下時剛好過了破曉時分,我喝了口水,還未及回過神,突然聽到遠處傳來輕輕的「woo……woo……」聲。我跟伙伴對望,肯定是雄猿開始鳴叫了,雌猿回應,然後雌雄猿合唱的聲音震撼着整片森林,令人也有點激動!我們原地守候着,並記錄每次鳴叫的時間、方位、估算的距離以及鳴叫的類型(例如雄猿叫、雌猿叫或合唱)。
為了獲得更準確可靠的監聽數據,總領隊指示:五天任務中的首兩天只監聽不追蹤。到了第三天,當我們聽到長臂猿在較近距離開始鳴叫,便循着鳴叫的方向追過去。山中的路不易走,軟泥路又黏又滑,我步步驚心地跨過去。每當聽到長臂猿再次發出鳴叫,我便振作起來,鼓起勇氣大步地走;來到大片滑坡面前,我不敢向下坡看過去,只集中眼前路,跟着拍檔快步的過。
突然他停下腳步,示意我朝不遠的樹上看,我趕緊上前兩步,目光往樹上找。看到一個黑影在樹間飛蕩,也聽到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我奮力奔跑起來,向前跑了差不多20分鐘,到了低一點海拔的位置,就再也看不見在樹冠層中跳躍的身影,那樹葉沙沙聲響,早已消失。
差不多早上八時半,在山中不停地跑了兩個小時後,我感到有點乏力。正想坐下拿出乾糧吃兩口,我的拍檔又站在一棵樹旁觀察,他用手勢示意。我走到他身旁,看到了約百多米外有兩隻金黃色的母猿在樹枝上互相理毛,其中一只母猿胸前還掛着一隻黑色的幼猿!我趕緊提起已裝上長鏡頭的單反,對準目標狂拍;可單反快門的聲音跟森林裏的鳥蟲鳴聲是太不配合了,機械的連拍聲音吸引了那三隻長臂猿的注意。母猿停止了理毛,牠們齊向我的鏡頭望過來,雖然我拍到一幅長臂猿齊望鏡頭的「合照」,但仍覺得是我干擾了牠們的活動。牠們很快地分開並蕩走了,我再也趕不上牠們的動作。
快門跟不上長臂猿!
每次進入雨林,我都是帶着期待但擔心的心情。在山勢陡峭、潮濕的熱帶雨林中奔走並不是我的強項,但能觀察到長臂猿的生活,聽到它們的合唱,欣賞到它們於樹冠層中飛蕩的英姿,跟緊守監測工作的隊員交流,是極大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有着共同的願望:讓海南長臂猿跟人和平共存,並在安全的家繼續繁衍下去。
■想看看海南長臂猿的有趣習性,可看http://www.kfbg.org/chi/hainan-gibbon.aspx
作者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道理中國保育項目主任
文瓈鶡V琳
圖瑝饕D理農場暨植物園及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編輯
長臂猿不是馬騮 靈長目最高等
長臂猿屬於類人猿的一種,是靈長目裏最高等的類群,牠們有32顆牙齒,沒有尾巴;剛出生的幼猿跟人一樣缺乏自理能力,由母親撫養餵哺至兩歲左右,期間跟母親形影不離。
長臂猿是現存的4種類人猿(即亞洲的猩猩和長臂猿,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之中體型最小,而行動又最敏捷的一種。顧名思義,長臂猿擁有長長的雙臂和靈活的手指,讓他們可快速及靈巧地於森林中穿梭移動。他們是樹棲動物,不在地上活動,無論生老病死,都在高大的樹冠層上解決。長臂猿只分佈於亞洲,是熱帶雨林的標誌性動物,但隨着雨林消失,很多種類都變得瀕危。
最瀕危靈長類
中國曾有6種長臂猿,分別為白掌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海南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和西黑冠長臂猿,全部都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其中白掌長臂猿和北白頰長臂猿已於中國境內絕迹多年。他們數量稀少,其中海南長臂猿是海南島特有品種,隨着人口發展及低地雨林大面積消失,海南長臂猿數量急劇下降,自一九八○年代起僅存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原始熱帶雨林內,為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紅色名錄(Red List)列為極度瀕危動物,亦被保護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評定為全球25種最瀕危靈長類之一,更被公認為全球最瀕危的靈長類。
懷疑絕種?九八年「重新發現」
十多年來,香港有一群人一直為保育海南長臂猿而默默耕耘。
嘉道理中國保育(Kadoorie Conservation China,簡稱KCC)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屬下其中一個部門,以緩減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及推廣可持續生活為宗旨。一九九八年,團隊在霸王嶺進行快速生物多樣性調查時拍攝到一群海南長臂猿,這照片的重大意義在於,在此之前,國際上有聲音懷疑海南長臂猿經已絕種!這歷史性的照片證實了海南長臂猿種群仍然存在,並開啟了KCC與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長期合作項目。
二○○三年起,KCC應海南省林業廳邀請,策劃了第一次全面性的同步野外調查,為期16天,動員超過50人,結果確認海南長臂猿的命運危在旦夕﹕調查中只能確認有13隻,包括兩群共11隻及2隻獨猿(幼猿成年後會被驅離家庭另覓配偶,「談戀愛」期間居無定所,稱為獨猿)。
保護森林——長臂猿的家
要保護物種,除減低他們的生存威脅之外,同樣重要的是保護他們的家——森林。這個香港團隊中大多是研究生態學出身的,帶着科學的頭腦及精神,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海南長臂猿生態、食性、棲息地、繁殖、保護政策等的研究,為長臂猿的保護對策帶來新的信息,帶領團隊的是KCC部門主管是Bosco陳輩樂博士。自井二○○五年起,KCC與保護區啟動低海拔雨林改善工程,在圍繞長臂猿生活的低海拔退化森林共種植了51種,超過十萬株迅速生長的長臂猿喜食的本土樹苗。社區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環,KCC在霸王嶺周邊農村開展了一系列替代生計及宣教項目。最新的工作包括推廣在人工橡膠林下套種本土南藥益智(一種薑科植物),以提供額外收入及減少水土流失,在學校開展長臂猿保護教育活動,在農村繪畫長臂猿壁畫(圖a),及在村寨豎立大型宣傳牌等。
為更好地保護僅存的長臂猿及了解它們的生態習性,KCC在保護區挑選並培訓了一批護林員成立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長期跟蹤監測長臂猿的活動行為,為保護行動提供依據。二○一○年進一步在保護區周邊村寨招募了6名村民,成立海南長臂猿社區監測隊,讓當地人直接參與保育長臂猿的工作。
野外大調查 細聽雌雄合唱
IUCN屬下靈長類專家組的長臂猿分組把二○一五年定為國際長臂猿年,以聚焦各國政府、科學家、保育人士及大眾的力量,關注一直被忽視的長臂猿及其保育工作。KCC乘着這「他們的年」把握時機,在10月24日國際長臂猿日的周末,帶領約20位從海南省會海口招募而來的義工,於最接近海南長臂猿棲息範圍的白沙縣青松鄉一所小學舉行嘉年華會,以遊戲及話劇等方式讓當地人更了解海南長臂猿及其保育需要。
接着是年度海南長臂猿野外大調查,以了解長臂猿數量及活動範圍變化,一行60多人在山上住上五日四夜,分九個駐點監測。每個小組需於每天破曉前到達山頂的監聽點,對長臂猿進行監聽、跟蹤、拍攝及記錄,包括猿叫時間、方位、估算距離以及鳴叫的種類,以三角定位法進行數量估算。若能目睹長臂猿的,更要記錄其數量、年齡級別及行為等。
保育主任麥智鋒這次是第二次參與年度大調查,他說海南長臂猿的鳴叫是很特別的,「通常在破曉時份,全身黑色的雄猿醒來後便開始鳴叫以宣示其領域,當雄猿重複及加強其口哨聲般的鳴叫,金黃色的雌猿便以高吭及激動的叫聲回應。雌雄合唱的聲音奇妙而複雜,震撼着整片森林,絕對令人一聽難忘。」長臂猿的鳴叫,能穿透茂密的雨林,以此與其他長臂猿個體進行交流:與伴侶調情、吸引異性、宣示領域、甚至在發現猛獸時對同伴作出警號。
保育有希望 大家庭增至25隻
經過一系列持久的保育行動,海南長臂猿由二○○三年大調查所能確認到2個家庭群及2獨猿共13隻,至去年度可確認長臂猿已增加到4群,共至少25隻;證明他們的種群正在緩慢但穩定地增長,而長期數據更表明,海南長臂猿的繁殖率是全球長臂猿種類裏面最高的,而且幼猿的成活率幾乎達到百分百。
保育工作艱巨,但是有希望,「儘管獵殺長臂猿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霸王嶺周邊地區仍存在零星的偷獵、盜伐甚至毁林開墾等違法行為。我們需要從政策上及經費上加強支持巡邏及執法隊伍,並在周邊社區普及教育工作及推廣替代生計。技術層面上,離群的獨猿很少鳴叫,發現從不鳴叫的雌性獨猿更有如大海撈針。如何更有效地去監測獨猿是我們將要解決的問題。」正如Bosco所言,聽過看過海南長臂猿的都不願見這動物於地球上消失。
尋樹間飛蕩身影 奔走雨林追蹤
要追蹤海南長臂猿,先要學習它們的生活習慣——早起,而且要比它們起得早。
天還未亮,我們便開始做出發前的準備。山裏的早餐通常是稀飯加上前一晚的剩菜,吃飽後帶上幾包乾糧、清水、做記錄的工具,趕緊戴上頭燈便離開營地前往監聽點!
十月時份,山中不時還下着雨,濕滑的地面、崎嶇的山路加上滑坡,我通常是半爬半走的到達;但在林中奔跑是監測隊員的工作常態,他們每天在雨林中行走巡邏,一旦聽到長臂猿嘹亮的鳴叫,就要在陡峭的山嶺、茂密的山林中急速奔跑跟蹤,以最快的速度來到長臂猿身邊,觀察、記錄這些雨林精靈的生活。
天未光出發 記錄鳴叫數據
坐下時剛好過了破曉時分,我喝了口水,還未及回過神,突然聽到遠處傳來輕輕的「woo……woo……」聲。我跟伙伴對望,肯定是雄猿開始鳴叫了,雌猿回應,然後雌雄猿合唱的聲音震撼着整片森林,令人也有點激動!我們原地守候着,並記錄每次鳴叫的時間、方位、估算的距離以及鳴叫的類型(例如雄猿叫、雌猿叫或合唱)。
為了獲得更準確可靠的監聽數據,總領隊指示:五天任務中的首兩天只監聽不追蹤。到了第三天,當我們聽到長臂猿在較近距離開始鳴叫,便循着鳴叫的方向追過去。山中的路不易走,軟泥路又黏又滑,我步步驚心地跨過去。每當聽到長臂猿再次發出鳴叫,我便振作起來,鼓起勇氣大步地走;來到大片滑坡面前,我不敢向下坡看過去,只集中眼前路,跟着拍檔快步的過。
突然他停下腳步,示意我朝不遠的樹上看,我趕緊上前兩步,目光往樹上找。看到一個黑影在樹間飛蕩,也聽到樹葉發出沙沙的聲音,我奮力奔跑起來,向前跑了差不多20分鐘,到了低一點海拔的位置,就再也看不見在樹冠層中跳躍的身影,那樹葉沙沙聲響,早已消失。
差不多早上八時半,在山中不停地跑了兩個小時後,我感到有點乏力。正想坐下拿出乾糧吃兩口,我的拍檔又站在一棵樹旁觀察,他用手勢示意。我走到他身旁,看到了約百多米外有兩隻金黃色的母猿在樹枝上互相理毛,其中一只母猿胸前還掛着一隻黑色的幼猿!我趕緊提起已裝上長鏡頭的單反,對準目標狂拍;可單反快門的聲音跟森林裏的鳥蟲鳴聲是太不配合了,機械的連拍聲音吸引了那三隻長臂猿的注意。母猿停止了理毛,牠們齊向我的鏡頭望過來,雖然我拍到一幅長臂猿齊望鏡頭的「合照」,但仍覺得是我干擾了牠們的活動。牠們很快地分開並蕩走了,我再也趕不上牠們的動作。
快門跟不上長臂猿!
每次進入雨林,我都是帶着期待但擔心的心情。在山勢陡峭、潮濕的熱帶雨林中奔走並不是我的強項,但能觀察到長臂猿的生活,聽到它們的合唱,欣賞到它們於樹冠層中飛蕩的英姿,跟緊守監測工作的隊員交流,是極大的樂趣。更重要的是,我們都有着共同的願望:讓海南長臂猿跟人和平共存,並在安全的家繼續繁衍下去。
■想看看海南長臂猿的有趣習性,可看http://www.kfbg.org/chi/hainan-gibbon.aspx
作者為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嘉道理中國保育項目主任
文瓈鶡V琳
圖瑝饕D理農場暨植物園及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編輯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