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思明﹕跌市博反彈 慎選主題概念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4日 06:35
2016年01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新年伊始,祝大家身強力健,投資有道!去年底分析了2016年投資環境,總括而言,2015年,恒指走勢極具代表,其與行業關聯性提高,形成同步大上大落,不易找到投資樂土或避難所。雖然市場一片看淡經濟或企業聲音,但盈利及估值仍進一步有下調壓力。中長線向淡大勢已成,今年策略只能捕捉中短線反彈,而中長線的投資,則可能需求適當利用期權保護投資組合。港股非全民皆兵可用,稍一用兵不慎,隨時全盤盡墨。


部署今年投資,得先了解恒指走勢。去年多次提到,恒指跌穿2008年至今大型上升軌約23200點,代表近6年半升浪已經結束,目前處於大型跌浪中,並持續處於悲觀情緒的投資氣氛中。當然大型跌浪不代表會崩塌式下跌至底(這通常只會在極度恐慌、投資者措手不及時間出現),而是將以一浪低於一浪的形式尋底,能夠捕捉到浪與浪之間的反彈,可能有不錯回報,因此如何避免跌市消沉,或在反彈亢奮,將是重要課題。


投資氣氛悲觀 將浪接浪尋底

走勢上,恒指去年跌穿大型上升軌,跌至20368點反彈,並升上23423點,剛好受制於前升軌,形成後抽回落,隨時完成反彈,展開新一輪跌勢。不過,上周提出另一樂觀看法,運用統計學線性迴歸分析,恒指仍守於2009年來上升通道內,目前與2011年歐債危機後跌至通道底部築起W形底部相似,一旦築底成功,今年1、2月有望在去年12月的另一隻腳的基礎上進一步反彈,上試趨勢線24300點水平。當然是最理想結果。


去年穩增長調控措施效果浮現

雖然2015年底前港股表現令人失望,新興市場走資壓力未除,人民幣重拾跌勢,形勢不容許樂觀。不過,去年上半年推出各種穩增長調控措施,滯後帶來效果浮現,內地樓市及汽市回暖,年初或陸續傳來有好消息。此外,內地貨幣政策持續擴張,銀根及宏觀流動性強勁,有利投資環境。


去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作為2016年的五大任務之中,全部都衝擊傳統製造業、能源、資源等密集行業,前景黯然,即使相關行業股份的股價已大跌,盈利預測有望復蘇(落空機會不小),又具國企改革或重組概念,一旦反彈,勁度或十足,但這種博反彈,猶如虎口逃生,風險極高。反之,買入有前景行業,捱過逆周期後,仍有重見天日機會,但買入缺乏轉機的行業,則只有暗無天日。


今年為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有待3月份兩會通過,議會前料有憧憬。去年五中全會已提出十三五的五大發展理念,包括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相關延伸投資主題「互聯網+」(網絡、軟件股)、「中國製造2025」(科技股);「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基建股);「美麗中國」(環保、水務、新能源股);社會保障、「健康中國」(保險、醫藥股)。此外,十三五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定目標:GDP及人均收入翻一番、提高消費佔經濟比重及城鎮化率(消費股),也即是代表着新經濟行業,前景較為明朗。


國企臨「魚與熊掌」

新經濟行業之外,加快落實國企改革亦為市場關注的投資主題。中央提出國改要以「提質增效」為重點,但去年看到不少國企重組是「強強聯合」,打造成規模更大、更具國際影響力企業。部分合併重組或可帶來業務互補或一體化發展益處,但龐大規模整合,複雜及難度之高,最終能否成功達到提高質素效應難料。此外,國企一方面要肩負支持經濟社會重任,又要面對解決產能過剩、清理處置「殭屍企業」,要完成任務,情况好似「魚與熊掌兼得」。更妄論要打破國企的政策傾斜保護、佔據重要資源、壟斷地位等非市場化行為。


去年相繼出現「神車」(南車及北車)、「神運」(中遠及中海、中外運及招商局)、「神礦」(中冶及五礦)等等公布合併重組,但惹來不少質疑,亦未有受到投資者歡迎,股價低迷。炒國企改革可能承受停牌期間市况波動,「神鐵」、「神油」、「神電」概念是否值得憧憬,值得深思。不過,國改並非全沒有投資概念,新經濟股如何選擇?周二再續。


明報記者

[劉思明 數據尋寶]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