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黃任匡:我們實在沒有什麼不敢說的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6日 06:35
2016年0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李怡先生在2011年11月21日《蘋果日報》曾發表一篇「蘋論」,題為〈有一句話醫生們說不出口〉。筆者一向以李怡先生為香江健筆,拜讀其文章常常深感受益匪淺。雖然〈有〉已經是4年前的文章,但最近社會又再次討論關於輸入海外醫生的議題,並有人引李怡先生此文以為支持降低輸入海外醫生門檻的理據。作為業界一員,筆者自覺必須就此文作出一些補充和澄清,還望李先生不以為忤。


李怡先生當年已經提出,其實絕大部分香港醫生並不反對輸入海外醫生,以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但另一方面,香港醫生卻反對免試聘請所有外地醫生。李怡認為,這是因為我們香港醫生害怕一旦放寬門檻,就會一併引入普遍質素稍遜的大陸醫生,但卻又不敢把這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宣之於口。於是,香港醫生甘願「食死貓」,背負「維護自身利益」的惡名,而寧可政治正確地乾脆一刀切地反對免試聘請所有外地醫生。李怡說,現下香港「求政治正確而不顧現實情况和事實需要,以致進退失據」,「是一切禍害之源」。


大部分港醫不反對輸入海外醫生

首先,筆者得感謝李怡先生指出,大部分香港醫生本來並不反對輸入海外醫生。許多人不知道,無論公私營醫療當中,這直到今天都是事實。


私營醫療系統,基本上可說是商業運作的模式。病者付出相對較高的代價,亦通常擁有選擇個別醫生的權利。倘若患病求醫,試問閣下作為消費者,你會選擇一位大陸醫師,還是同聲同氣,甚至擁有英國皇家專科學院院士資格的香港醫生?由此可見,市場決定的供求關係之下,私人執業的醫生根本不用害怕李怡所說的那些普遍質素稍遜的大陸醫生所帶來的競爭。


另一方面,無論受僱於醫管局還是衛生署,公營醫療當中的醫生就更沒有反對輸入海外醫生的理由了。我們與私人執業的同業不同,無論服務病人的多少,都定額支薪。以前線醫生為主的杏林覺醒為例,我們經常超時工作,已經不勝負荷,都巴不得立刻有大量醫生加入救亡,以減輕工作量呢。


那麼,既然無論公私營醫生其實都不反對輸入海外醫生,為什麼香港醫生另一方面又大力反對降低輸入海外醫生的門檻,甚至免試聘請所有外地醫生呢?李怡認為,這是因為香港醫生「求政治正確而不顧現實情况」。筆者卻認為未必盡然。


病人利益是首要考慮

與香港其他許多傳統專業界別一樣,醫學界一貫偏向政治冷感。例如像去年政改的重大關鍵議題,即使已經引起社會廣泛討論,醫學界依然反應相對冷漠。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如此政治冷感的業界,會因為「政治不正確」5字而改變口徑,甚至普遍採取完全相反的立場。


相反地,醫生的動機通常比較單純。香港醫生少涉政治,但牽涉港人健康的課題,例如早前的鉛水風波,卻能在業界掀起廣泛的關注。這次關於輸入海外醫生門檻的討論,也是同出一轍。一旦放寬門檻,甚至免試聘請港外醫生,港府將如何把關,保障港人接受的醫療服務水平不會下降?來港的醫生有沒有充分的專業知識去應付如肺結核、乙型肝炎等本地風土病?又,倘若大門一開,大量內地醫生湧港,政府如何確保香港一貫優秀的醫療文化(如無償捐血、無償器官移植、醫護人員絕不收受賄賂等等)不受影響?病人的利益,才是我們始終不變的首要考慮,也是我們反對降低輸入海外醫生門檻的真正原因。


缺通盤考慮的政策

多年以來,港府的醫療政策皆缺乏遠見。2002年醫管局面臨財赤壓力,推出「肥雞餐」作為誘因吸引資深醫生提早退休,以削人手。2003年畢業醫學生更加竟然供過於求。每位花費納稅人300萬港元培訓成材的醫學生,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命運。幾年後,公院卻又出現醫護人手荒而備受詬病。於是2012年,政府又慌忙大幅增加醫科生名額,由250人增至共420人。這批醫科生將於2018年畢業。屆時醫管局能否吸納這批畢業生,到現在還是未知之數,政府卻於這時武斷地提出大幅降低門檻輸入海外醫生,一方面浪費納稅人金錢,另一方面同時置港人健康福祉於不顧。如此左右搖擺、缺乏通盤考慮的醫療政策,實非港人之福。


李怡4年前說:有一句話醫生們說不出口。


但其實作為醫生,當談到維護病人的利益,我們實在沒有什麼不敢說的。


作者是杏林覺醒成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