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新一年到來,正是回首埋門盤點的時刻。上年區議會選舉是承接雨傘運動的首場全港大型選舉,在高投票率下,親北京陣營和泛民均互有進退,勢成平局,一方面泛民主派止住以往多屆議席數目的跌勢,取得若干進帳;但同時親北京陣營也取得相當數量泛民主派老將的議席,根除最具經驗的區會戰將。而最為矚目之處,莫過於一系列「傘兵」以及新興團體在區選中突圍成功,傘後團體的崛起成為下一年政局的指標。
新面孔
無疑,傘後團體的冒起代表着新面孔出現,對比既有的政治人物和勢力,無疑形象上相較煥然一新。面對下年度作為立法會選舉前哨戰的新界東補選,已經有除了泛民政黨以外的團體多番口頭表示有興趣競逐議席,不論成事與否,新興團體參與競逐,向支持民主的選民提供其他選擇,都將在口碑或觀感上有助對新界東補選的部署。
雖然新舊對比往往令人期待改變,但回顧往年區選,傘後組織或人士參選,有的在政治主張上提倡本土而與泛民區分,有的為策略上不欲建制派自動當選而義憤「挑機」,有的則主打社區深耕理念,從中可見「傘後」、「新」其實是很多面向拼砌而成的描述或形象。那麼,既然民主的支持者期待今年的選舉是有別既往的突破,期待今年選舉是替舊換新的開始,新的組織參與選舉是否能夠強化「新在何處」,為社會帶來觀念上的轉變?定抑或取得市民的信心,以新形象去作出新嘗試,方向上卻沒有什麼不同?
新方向?
當然,這不僅是這些團體要面對的問題,泛民主派同樣要面對。儘管選民往往有投票既定取向,但也無可避免受到近年求變的趨勢所影響,不單單要訴諸過往既定的支持,同時要面對本土意識和確立清晰明確的大陸政策,特別是正常的本土意識或訴求會因為得不到既有政治勢力的回應,而偏向極端化;同時,自2014年北京對香港的民主自治訴求徹底落閘以後,香港的政治力量都需要展現對北京果斷堅決的態度,鞏固民心。
這也不單單是政治議題上的轉變,泛民主派也好,新團體也好,同樣需要在民生經濟議題上與政府競逐。政府過往一年來,提出重新聚焦於民生經濟議題,但所謂聚焦只是與工商界和建制派彼此「搓波」,政策拖泥帶水,問題懸而不決,最後連消帶打攻擊爭取民主是「搞亂香港」,在梁振英敵我矛盾的施政下,對立更為明顯。那麼,爭取訴求、改善民生的諫官模式,究竟是否能夠延續?當政府自恃為帶領社會唯一的司機,利用「無咗我唔得」的消極依賴心態,民生經濟議題上反擊,能否成為不論泛民或傘後組織提出社會改革藍圖的契機?
未來一年 準備未來10年
無可避免,上述政治路線的改變,以及民生經濟路向的強化,其實都是對抗宿命的準備——對抗被北京全面接管和滲透,對抗社會的運作和生活方式倒退的宿命,與香港人一同開拓不認命的可能性。而放回2047年「二次前途」問題的時間點,其實到了2020年代中後期,我們已經需要和北京談判2047年往後的路向,而這正是關乎整整幾代香港人今後的未來;由2016年的時間點起計的10年,正正是民主、經濟、民生、自治都需要寸土必爭,為「二次前途」談判做好準備的階段。
2016,不單是選舉年;議席更替,新舊換位,只是過眼雲煙;更重要是新一年將為契機,帶動下一個新的10年,再連帶面對「二次前途」,才是對香港市民不能推卸的歷史責任。或許社會短期難以深化這樣重要的議題,但能夠藉此開風氣之先,才是比替換新面孔新人物更重要的交替。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新面孔
無疑,傘後團體的冒起代表着新面孔出現,對比既有的政治人物和勢力,無疑形象上相較煥然一新。面對下年度作為立法會選舉前哨戰的新界東補選,已經有除了泛民政黨以外的團體多番口頭表示有興趣競逐議席,不論成事與否,新興團體參與競逐,向支持民主的選民提供其他選擇,都將在口碑或觀感上有助對新界東補選的部署。
雖然新舊對比往往令人期待改變,但回顧往年區選,傘後組織或人士參選,有的在政治主張上提倡本土而與泛民區分,有的為策略上不欲建制派自動當選而義憤「挑機」,有的則主打社區深耕理念,從中可見「傘後」、「新」其實是很多面向拼砌而成的描述或形象。那麼,既然民主的支持者期待今年的選舉是有別既往的突破,期待今年選舉是替舊換新的開始,新的組織參與選舉是否能夠強化「新在何處」,為社會帶來觀念上的轉變?定抑或取得市民的信心,以新形象去作出新嘗試,方向上卻沒有什麼不同?
新方向?
當然,這不僅是這些團體要面對的問題,泛民主派同樣要面對。儘管選民往往有投票既定取向,但也無可避免受到近年求變的趨勢所影響,不單單要訴諸過往既定的支持,同時要面對本土意識和確立清晰明確的大陸政策,特別是正常的本土意識或訴求會因為得不到既有政治勢力的回應,而偏向極端化;同時,自2014年北京對香港的民主自治訴求徹底落閘以後,香港的政治力量都需要展現對北京果斷堅決的態度,鞏固民心。
這也不單單是政治議題上的轉變,泛民主派也好,新團體也好,同樣需要在民生經濟議題上與政府競逐。政府過往一年來,提出重新聚焦於民生經濟議題,但所謂聚焦只是與工商界和建制派彼此「搓波」,政策拖泥帶水,問題懸而不決,最後連消帶打攻擊爭取民主是「搞亂香港」,在梁振英敵我矛盾的施政下,對立更為明顯。那麼,爭取訴求、改善民生的諫官模式,究竟是否能夠延續?當政府自恃為帶領社會唯一的司機,利用「無咗我唔得」的消極依賴心態,民生經濟議題上反擊,能否成為不論泛民或傘後組織提出社會改革藍圖的契機?
未來一年 準備未來10年
無可避免,上述政治路線的改變,以及民生經濟路向的強化,其實都是對抗宿命的準備——對抗被北京全面接管和滲透,對抗社會的運作和生活方式倒退的宿命,與香港人一同開拓不認命的可能性。而放回2047年「二次前途」問題的時間點,其實到了2020年代中後期,我們已經需要和北京談判2047年往後的路向,而這正是關乎整整幾代香港人今後的未來;由2016年的時間點起計的10年,正正是民主、經濟、民生、自治都需要寸土必爭,為「二次前途」談判做好準備的階段。
2016,不單是選舉年;議席更替,新舊換位,只是過眼雲煙;更重要是新一年將為契機,帶動下一個新的10年,再連帶面對「二次前途」,才是對香港市民不能推卸的歷史責任。或許社會短期難以深化這樣重要的議題,但能夠藉此開風氣之先,才是比替換新面孔新人物更重要的交替。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