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戴Habring 2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6日 06:35
2016年0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十年來我們一直被告知,第一台計時機器是由一位法國製表師Nicolas Rieussec在1821年發明,但原來事實不是這樣。原來另一位法國製表師Louis Moinet早在1816年就已經製造出一台計時器來,比Rieussec的Seconds Chronograph早了五年面世。而且這台機器更像一枚懷表,造型跟現在的chronograph更相近,技術其實也更先進。


計時表流派眾多 種類五花八門

由一開始,控制開始和制停計時功能都是靠一組操縱桿和導柱輪互相配合,column wheel一開始便已經是計時表不可或缺的靈魂。但因為生產較難成本較高,計時機芯專家Dubois Depraz就在1937年發明了取代column wheel的凸輪設計。由於凸輪只是一片金屬,製造、裝嵌和更換也容易兼便宜得多。二次大戰後,計時表開始蓬勃起來。直至那時所有計時表都是手上鏈的,分別由Heuer、Breitling、Dubois Depraz組成的聯盟與Zenith一方鬥法。這兩大陣營不約而同在1969年宣布他們成功創製了史上第一台自動計時機芯。時間上好像是Breitling那一方捷足先登,但Zenith抗辯,指他們的Calibre 11只是加上模組的改建之作,而非一台全新的機芯。其實同時在1969年,精工研發出Cal. 6139,比瑞士製的更細,還備日曆和星期顯示,而且更棄用傳統的水平離合而改用垂直式的離合設定。所以這三台機芯的重要性,其實不光在於誰是第一,更重要是正因為它們的各師各法,清楚展示出計時機芯的不同制式不同布局。


控制計時秒輪跟秒輪嚙合的其中一件零件叫導柱輪,但後來又出現用凸輪來取代導柱輪的設計。嚙合的形式,傳統是水平式嚙合,但後來又出現垂直式的嚙合。當然還有由手上鏈過渡到自動的歷程。有一體式機芯和加裝計時模組兩大陣營的對壘。一言蔽之,計時碼表的發展變化很大,種類也真的五花八門。


發展峰迴路轉之餘,設計還豐富多變。分鐘累計有三十分鐘,有六十分鐘,更有專為足球賽事而設的四十五分鐘。計時盤加小秒盤,可以兩個,可以三個。三個的有分別在3時、6時、9時位置,又可以分佈在6時、9時和12時,現在甚至還有連成一直線的。時代步伐愈來愈快,於是對秒計功能的要求也愈來愈高,結果有飛返啦(flyback),有追針啦(split-second),有倒數啦,有八分一秒或六分一秒的foudroyante,甚至有可計時精確至百分一秒和千分一秒的。表面上又有各種輔助的計算尺,有幫助計算速度的tachymeter,有可以量度距離的telemeter,甚至有幫助醫生護士量度脈搏的pulsemeter。


計時不必按掣 全靠「扭」出新意

第一台計時器的誕生是為了觀察星象。原來利用望遠鏡,看某顆星體花了多少時間在望遠鏡內由出現到消失,便可計算到星體的位置(別問我如何做出來,我一頭霧水)。計時功能在當年對飛彈研發亦有一定幫助。後來用來輔助航天,電影《阿波羅13號》裏也提到計時的重要性。計時的發展實在沒完沒了,發展了百多年,以為已經山窮水盡,原來柳暗花明。計時功能開始時都是由單按鈕操作,直至1934年百年靈才推出史上第一款雙按掣的計時腕表。我們慣了叫單按掣,但monopusher也不一定要push的,奧地利品牌近年就推出了不用push的monopusher,他們叫這個制式做「COS」,即「crown operating system」。都是用表冠來操作計時,但不按,要扭的。向下扭就start,向上扭回就stop,再向上扭就reset,而reset時表冠會自動轉回原來neutral的位置。Habring 2解釋用回表冠操作,好處是更能做好防水的工作。但老實說,扭不會比按方便。我欣賞Habring 2,是他的腐朽化神奇,用ETA 7750機芯來改,竟然可以變化出如此新意。我們喜歡計時,就是被這種層出不窮吸引,被這種變化多端迷住。而Habring 2另一個吸引的地方,當然是他們的定價。才幾萬塊就可以擁有市場上獨有的COS計時款式,好玩,抵玩。


文、圖:佘宗明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