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踏入2016年,特區將舉行多場選舉,政黨如何能準確地掌握選民意向、有效地動員支持,是勝負關鍵所在。在剛過去的區議會選舉,大眾注意力都放在年輕選民的角色上,但泛民政黨卻一直忽略了一批數目完全足以影響選情的潛在選民,那就是內地移民群組。因為單程證制度和快速中港融合的緣故,從內地移民到香港的人士,已成為本地人口結構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政治上,泛民政黨從來都不重視新移民,甚至對這群組有完全放棄之嫌。這心態背後的潛台詞,是內地移民是愛國陣營的「天然」支持者,故此泛民無謂浪費有限的彈藥去刻意爭取。但對於這個觀點,我不盡苟同。我曾在本版指出,內地移民在不少議題上的看法,其實和本地出生人士的取態相差不遠,並且隨着居港時間增長,兩者的立場更有明顯的同化趨勢(註)。這裏,我會進一步闡述這個觀點。本文的分析,是建基於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與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於2014年底所進行的一次調查結果。
七成內地受訪者沒明顯政黨傾向
大眾最關心的問題,自然是內地移民是否真的是親中政團的鐵票。從表1的數字來看,情况和「傳統智慧」有着明顯差距。內地移民對親中政團如民建聯和工聯會的欣賞程度,雖然略高於對泛民政黨民主黨和公民黨的評價,但他們和本地人在取態上的差距,其實也最多只在10個百分點以內。而表1更重要的啟示,是七成以上具內地背景的受訪者,並沒有明顯的傾向去支持任何一個政黨,更談不上是親中政團的鐵桿支持者。表2的數據,也進一步說明即使內地移民是較為欣賞民建聯,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些數字顯示,並不是所有新移民初來埗到,便馬上與親中政團一拍即合。反之,來港3年以內的新移民對這些政團的認同程度,其實和土生港人十分接近。換言之,就算是愛國政團,也要花盡心力去贏取這些內地移民的歡心。純粹因為他們出身的背景,去斷言內地移民必然會支持親中政團的說法,並不成立。
均依賴本地媒體了解政治
民建聯何以能在爭取內地移民支持上有較好的成績,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純粹是因為「蛇齋餅糉」策略有效,也有人相信是內地出生的民族觀念、政治價值觀和成長經驗,令他們更靠近愛國團體。泛民政黨要在這個戰場上與親中政團爭一日長短,必須有更周全的策略和全盤考慮。政治認同固然會受到多個因素影響,政治資訊來源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而當中又以媒體的影響至深。因為媒體如何去報道、講述和分析新聞故事,直接影響相關的「社會事實」如何呈現在大眾眼前。表3羅列的數據,也許為泛民帶來一線曙光。因為在傳統媒介上,本地出生的人士與內地移民的選擇極為相似,就是兩者均十分倚靠本地媒體提供的資訊去理解社會事務。篇幅所限,未能在此詳列有關數據,但簡單來說,不論是本地出生抑或來自內地,最多人閱讀的依然是《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而在兩個群組中,均沒有人表示會經常閱讀《大公報》和《文匯報》這類中央宣傳工具。值得一提,是內地移民確實較本地出生人士更多瀏覽內地互聯網,以取得時事信息,但這個比例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我們也沒有他們熱門搜查網址的數據,究竟他們是熱中於官方宣傳味重的網站如人民網等,還是喜愛如崇尚自由的《南方都市報》等網頁,我們無法得知。但總的來說,不管受眾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還是新近來港的內地人士,均是主要依賴本地媒體去了解政治,從類近的途徑去接收時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泛民和親中政黨,至少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上一較高下,爭逐民情。
不能輕言放棄議會
香港的政治前景,一片灰暗,港人要守住我們珍而重之的制度資產和生活方式,只能緊守崗位,寸土必爭,不能感情用事侃侃而談,隨便輕言放棄議會。泛民要守住議席,必須珍惜每一張選票,重視每一位選民,不能輕率地放棄任何一個爭取支持的機會。那些所謂「人口赤化論」,認為新移民是泛民天敵的說法,只是那些莽撞胡為的少數偏激分子的謬誤偏見,完全經不起事實考證。相比泛民政黨,親中陣營自然有各種優勢去取得內地移民的支持,但這並不意味他們便是民建聯和工聯會的「天然粉絲」。他們與愛國組織看似情投意合,當中其實存在一個爭取的過程。新移民會因應個人經驗、朋輩影響以至社會輿論去判斷,哪個政黨是最關心和重視他們的利益。任何政黨都必須努力耕耘投其所好,才有收穫。泛民要開闢這個戰場,難度不低,但把這過百萬的潛在選民拱手送給對方,未戰先降,自斷一臂,卻是愚不可及。
註:詳見〈新移民就是民建聯的鐵票?〉,《明報》,2015年8月28日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七成內地受訪者沒明顯政黨傾向
大眾最關心的問題,自然是內地移民是否真的是親中政團的鐵票。從表1的數字來看,情况和「傳統智慧」有着明顯差距。內地移民對親中政團如民建聯和工聯會的欣賞程度,雖然略高於對泛民政黨民主黨和公民黨的評價,但他們和本地人在取態上的差距,其實也最多只在10個百分點以內。而表1更重要的啟示,是七成以上具內地背景的受訪者,並沒有明顯的傾向去支持任何一個政黨,更談不上是親中政團的鐵桿支持者。表2的數據,也進一步說明即使內地移民是較為欣賞民建聯,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些數字顯示,並不是所有新移民初來埗到,便馬上與親中政團一拍即合。反之,來港3年以內的新移民對這些政團的認同程度,其實和土生港人十分接近。換言之,就算是愛國政團,也要花盡心力去贏取這些內地移民的歡心。純粹因為他們出身的背景,去斷言內地移民必然會支持親中政團的說法,並不成立。
均依賴本地媒體了解政治
民建聯何以能在爭取內地移民支持上有較好的成績,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有人認為這純粹是因為「蛇齋餅糉」策略有效,也有人相信是內地出生的民族觀念、政治價值觀和成長經驗,令他們更靠近愛國團體。泛民政黨要在這個戰場上與親中政團爭一日長短,必須有更周全的策略和全盤考慮。政治認同固然會受到多個因素影響,政治資訊來源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而當中又以媒體的影響至深。因為媒體如何去報道、講述和分析新聞故事,直接影響相關的「社會事實」如何呈現在大眾眼前。表3羅列的數據,也許為泛民帶來一線曙光。因為在傳統媒介上,本地出生的人士與內地移民的選擇極為相似,就是兩者均十分倚靠本地媒體提供的資訊去理解社會事務。篇幅所限,未能在此詳列有關數據,但簡單來說,不論是本地出生抑或來自內地,最多人閱讀的依然是《東方日報》和《蘋果日報》,而在兩個群組中,均沒有人表示會經常閱讀《大公報》和《文匯報》這類中央宣傳工具。值得一提,是內地移民確實較本地出生人士更多瀏覽內地互聯網,以取得時事信息,但這個比例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我們也沒有他們熱門搜查網址的數據,究竟他們是熱中於官方宣傳味重的網站如人民網等,還是喜愛如崇尚自由的《南方都市報》等網頁,我們無法得知。但總的來說,不管受眾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還是新近來港的內地人士,均是主要依賴本地媒體去了解政治,從類近的途徑去接收時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泛民和親中政黨,至少可以在相同的平台上一較高下,爭逐民情。
不能輕言放棄議會
香港的政治前景,一片灰暗,港人要守住我們珍而重之的制度資產和生活方式,只能緊守崗位,寸土必爭,不能感情用事侃侃而談,隨便輕言放棄議會。泛民要守住議席,必須珍惜每一張選票,重視每一位選民,不能輕率地放棄任何一個爭取支持的機會。那些所謂「人口赤化論」,認為新移民是泛民天敵的說法,只是那些莽撞胡為的少數偏激分子的謬誤偏見,完全經不起事實考證。相比泛民政黨,親中陣營自然有各種優勢去取得內地移民的支持,但這並不意味他們便是民建聯和工聯會的「天然粉絲」。他們與愛國組織看似情投意合,當中其實存在一個爭取的過程。新移民會因應個人經驗、朋輩影響以至社會輿論去判斷,哪個政黨是最關心和重視他們的利益。任何政黨都必須努力耕耘投其所好,才有收穫。泛民要開闢這個戰場,難度不低,但把這過百萬的潛在選民拱手送給對方,未戰先降,自斷一臂,卻是愚不可及。
註:詳見〈新移民就是民建聯的鐵票?〉,《明報》,2015年8月28日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