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李波離奇「失蹤」的事件,近日在香港已經發酵成一個政治事件,從李波家人報案、銷案,到泛民人士到中聯辦討說法,再到特首及保安局長表態、建制派人士反駁泛民人士言論,幾經波折,現在雖然有些細節還有待澄清,但基本事實大致已清楚:李波並非被「越境執法」的內地公安「綁架」,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赴內地協助調查」。
現在看來,李波「失蹤」的事情不大,但掀起的波瀾不小,香港各派政治勢力圍繞此事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爭鬥,一般民衆的認識也有分歧。李波事件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香港社會的裂痕日益嚴重。
兩大陣營 壁壘分明
事情的關鍵人物是李波太太,她先向媒體爆料,稱丈夫於上月30日「失蹤」,其間接到過丈夫從深圳打來的電話,並於1月1日向警署報案。李太1月4日到北角警署銷案,稱收到李波傳真親筆書函,書函稱:「我因急需處理有關問題,不能讓外界知道,已採取了自己的方式返回了內地,配合有關方面調查。」李波配合調查什麼事情?現在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人身安全沒有問題。但泛民和建制派兩大陣營針對此事的表現卻大相逕庭。
被稱為泛民喉舌的媒體,第一時間的報道就做出一個驚人判斷:李波「被內地執法人員越境帶走」,繼而大膽推測:李波「被失蹤恐變被自殺」,接下來對此事定性:「中共在港濫施暴力,製造紅色恐怖」,最後警告港人:「李波失蹤了,下一個失蹤的港人就是你!」如此報道,如偵探小說,環環相扣,步步驚魂!泛民陣營的議員更是將此事與「一地兩檢」聯繫起來分析,認為這是破壞「一國兩制」的做法,一旦落實「一地兩檢」,類似行為更可合法地進行。社民連、民主黨、公民黨一些成員還遊行到中聯辦抗議,泛民陣營一些議員還要求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立即討論此事,並以「涉及保安漏洞」為名要求立法會討論。
泛民陣營先聲奪人,建制派陣營則猛烈回擊。民建聯議員葉國謙認為,有人將事件串連起「新聞言論出版自由」,甚至有人提到「一地兩檢」會讓內地人員合法來港執法,是「唯恐天下不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表示,現時事件屬百分百炒作階段。許多建制派人士對某些媒體的惡意炒作和泛民陣營的不實說法極力反擊,批評其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借題發揮,完全是蠱惑人心,製造白色恐怖。
一方有意擴大事態,一方針鋒相對的進行反駁。泛民與建制派兩大陣營唇槍舌戰再次說明,香港社會在立法會這個層面的裂痕日深。泛民已經不是被動就事論事,而是主動設置議題,雙方已經不是細支末節上的分歧,而是政治理念上的分野。李波事件只是扔進水潭中的一粒石子,石子本身並不重要,更值得關注的是石子蕩起的層層漣漪。
兩種心態 截然不同
香港的普通市民怎樣看待李波事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一種是「本土至上」心態,一種是「大局為重」心態。
泛民陣營,以及一些激進人士長期打的是「本土意識」牌,他們的主張贏得了一些市民的認同。現在看來,李波「被綁架」的說法不能成立,特首梁振英也公開表示:「根據『一國兩制』的安排,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只有香港的執法人員有權在香港執法,香港以外的執法人員是無權在香港執法。如果在香港執法的話,是違反香港基本法。」但一些市民仍擔心內地公安向香港「滲透」,擔心基本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被剝奪,甚至擔心自己有一天也「被失蹤」,懷着「本土至上」的心態,一些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而另外一些市民不相信李波「被綁架」的傳言。他們對「一國兩制」有深刻的領悟,深諳「國」與「家」和諧共生的道理,對「本土意識」滑向「分離傾向」、「港獨意識」的危險性十分警覺,在這部分市民看來,香港的「本土意識」本質上具有分離主義的基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宣揚「中港隔離」,就是要在香港和內地之間造一道無形的「牆」,切割兩地聯繫,「本土意識」很容易演變為「港獨意識」,就如同「台灣意識」演變為「台獨意識」一樣。如果這樣一步步走下去,最終吃虧的是香港市民。因此,這部分市民能夠從國家和香港大局的角度看待李波事件,認為所謂的「失蹤」不過是一些政客玩弄的把戲。
情緒化思維 讓一些人判斷力下降
聚焦李波事件可以發現,情緒化思維的痕迹隨處可見。比如,有泛民的律師議員在沒有證據的情况下,一口咬定「內地公安越境執法拘捕李波」。比如,一些媒體將李波事件無限放大,指「一國兩制」受到動搖,說「你就是下一個失蹤了的港人,甚至失蹤變成被自殺的港人」。這些嚇人的話,讓人毛骨悚然。
「衝動是魔鬼」。人一旦被衝動的情緒所左右,判斷力就會明顯下降。聚焦今日之香港,情緒化思維並非僅僅表現在李波事件中,愈來愈多的人陷入了情緒化思維的陷阱。比如,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方案,既於法有據,又循序漸進,可以推進香港民主進程在減少震盪的情况下邁出一大步,但一些人非要提出「一步登天」的方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結果致使政改夭折,回到原地。再比如,港大的副校長遴選風波,竟然上演了「黃衛兵」禁錮校委的事件,讓人驚嘆「今夕何夕」、「此地何地」?香港還是法治社會嗎?
香港本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商業城市,但是這些年來愈來愈「泛政治化」,凡事無論大小,都有人要給其貼上「政治標籤」,將自己的政治主張摻和進事件之中,並煽動市民情緒,興風作浪,呼風喚雨,演繹成一場場政治風波。一個社會如果被這種勢力所左右,大多數人如果都情緒化思維,凡事不問青紅皂白,只問左派右派,只問「親中反中」,那麼這個社會將失去理智、失去安寧、失去民心。這是非常危險的傾向。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現在看來,李波「失蹤」的事情不大,但掀起的波瀾不小,香港各派政治勢力圍繞此事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爭鬥,一般民衆的認識也有分歧。李波事件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香港社會的裂痕日益嚴重。
兩大陣營 壁壘分明
事情的關鍵人物是李波太太,她先向媒體爆料,稱丈夫於上月30日「失蹤」,其間接到過丈夫從深圳打來的電話,並於1月1日向警署報案。李太1月4日到北角警署銷案,稱收到李波傳真親筆書函,書函稱:「我因急需處理有關問題,不能讓外界知道,已採取了自己的方式返回了內地,配合有關方面調查。」李波配合調查什麼事情?現在還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人身安全沒有問題。但泛民和建制派兩大陣營針對此事的表現卻大相逕庭。
被稱為泛民喉舌的媒體,第一時間的報道就做出一個驚人判斷:李波「被內地執法人員越境帶走」,繼而大膽推測:李波「被失蹤恐變被自殺」,接下來對此事定性:「中共在港濫施暴力,製造紅色恐怖」,最後警告港人:「李波失蹤了,下一個失蹤的港人就是你!」如此報道,如偵探小說,環環相扣,步步驚魂!泛民陣營的議員更是將此事與「一地兩檢」聯繫起來分析,認為這是破壞「一國兩制」的做法,一旦落實「一地兩檢」,類似行為更可合法地進行。社民連、民主黨、公民黨一些成員還遊行到中聯辦抗議,泛民陣營一些議員還要求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立即討論此事,並以「涉及保安漏洞」為名要求立法會討論。
泛民陣營先聲奪人,建制派陣營則猛烈回擊。民建聯議員葉國謙認為,有人將事件串連起「新聞言論出版自由」,甚至有人提到「一地兩檢」會讓內地人員合法來港執法,是「唯恐天下不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田北辰表示,現時事件屬百分百炒作階段。許多建制派人士對某些媒體的惡意炒作和泛民陣營的不實說法極力反擊,批評其無中生有、小題大做、借題發揮,完全是蠱惑人心,製造白色恐怖。
一方有意擴大事態,一方針鋒相對的進行反駁。泛民與建制派兩大陣營唇槍舌戰再次說明,香港社會在立法會這個層面的裂痕日深。泛民已經不是被動就事論事,而是主動設置議題,雙方已經不是細支末節上的分歧,而是政治理念上的分野。李波事件只是扔進水潭中的一粒石子,石子本身並不重要,更值得關注的是石子蕩起的層層漣漪。
兩種心態 截然不同
香港的普通市民怎樣看待李波事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一種是「本土至上」心態,一種是「大局為重」心態。
泛民陣營,以及一些激進人士長期打的是「本土意識」牌,他們的主張贏得了一些市民的認同。現在看來,李波「被綁架」的說法不能成立,特首梁振英也公開表示:「根據『一國兩制』的安排,根據《基本法》的規定,只有香港的執法人員有權在香港執法,香港以外的執法人員是無權在香港執法。如果在香港執法的話,是違反香港基本法。」但一些市民仍擔心內地公安向香港「滲透」,擔心基本法所賦予的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被剝奪,甚至擔心自己有一天也「被失蹤」,懷着「本土至上」的心態,一些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而另外一些市民不相信李波「被綁架」的傳言。他們對「一國兩制」有深刻的領悟,深諳「國」與「家」和諧共生的道理,對「本土意識」滑向「分離傾向」、「港獨意識」的危險性十分警覺,在這部分市民看來,香港的「本土意識」本質上具有分離主義的基因,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宣揚「中港隔離」,就是要在香港和內地之間造一道無形的「牆」,切割兩地聯繫,「本土意識」很容易演變為「港獨意識」,就如同「台灣意識」演變為「台獨意識」一樣。如果這樣一步步走下去,最終吃虧的是香港市民。因此,這部分市民能夠從國家和香港大局的角度看待李波事件,認為所謂的「失蹤」不過是一些政客玩弄的把戲。
情緒化思維 讓一些人判斷力下降
聚焦李波事件可以發現,情緒化思維的痕迹隨處可見。比如,有泛民的律師議員在沒有證據的情况下,一口咬定「內地公安越境執法拘捕李波」。比如,一些媒體將李波事件無限放大,指「一國兩制」受到動搖,說「你就是下一個失蹤了的港人,甚至失蹤變成被自殺的港人」。這些嚇人的話,讓人毛骨悚然。
「衝動是魔鬼」。人一旦被衝動的情緒所左右,判斷力就會明顯下降。聚焦今日之香港,情緒化思維並非僅僅表現在李波事件中,愈來愈多的人陷入了情緒化思維的陷阱。比如,2017年「一人一票」選特首的方案,既於法有據,又循序漸進,可以推進香港民主進程在減少震盪的情况下邁出一大步,但一些人非要提出「一步登天」的方案,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結果致使政改夭折,回到原地。再比如,港大的副校長遴選風波,竟然上演了「黃衛兵」禁錮校委的事件,讓人驚嘆「今夕何夕」、「此地何地」?香港還是法治社會嗎?
香港本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商業城市,但是這些年來愈來愈「泛政治化」,凡事無論大小,都有人要給其貼上「政治標籤」,將自己的政治主張摻和進事件之中,並煽動市民情緒,興風作浪,呼風喚雨,演繹成一場場政治風波。一個社會如果被這種勢力所左右,大多數人如果都情緒化思維,凡事不問青紅皂白,只問左派右派,只問「親中反中」,那麼這個社會將失去理智、失去安寧、失去民心。這是非常危險的傾向。
作者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