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地城市各有特色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3日 05:35
2010年10月13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談內地的品牌和銷售策略。建設品牌要先鎖定目標顧客,但這不如教科書所說,先去了解顧客年齡、入息那麼簡單。例如,在內地要了解顧客的入息水平並不容易,因為內地不少家庭都有潛規則帶來的「潛收入」、「灰色收入」。

此路不通,我們在市場定位時,可以改為先留意兩個變數。一是城市—— 每個城市的市場各有特色。二是產品用途——為什麼顧客會買?買了後會在什麼場合使用?

理解兩個變數後,便可(一)決定市場地位;(二)選擇銷售點;(三)以合適渠道作推廣。當中每一步都很重要。若選擇得宜,錄得理想的銷售額,我就很滿足了。

先說第一個變數:城市。2006年,我剛加入Diageo,為銷售策略而煩惱,便與上司、下屬一起探討。他們啟發了我,讓我明白城市的文化差異會影響行規,以及要明白不同分銷商的背景。例如,為什麼有些分銷商會位於某個城市?因為他們紮根該地多年?還是因為它前身是國營企業,那是國家的佈局?

制定城市市場報告 決定銷售佈局

分銷商以外,我們也要了解銷售點。每當到達一個新城市,我們不知道當地有多少分銷商,也不知道有多少個地方適合設立銷售點。因此,我們需要制定city plan(城市市場報告),增進對市場的認識。我們會訓練銷售團隊,自行收集數據。我們還可以與分銷商合作,取得數據,然後衡量哪個城市比較重要,決定是否派員駐守—— 不一定每個城市都要有公司員工駐守,只有分銷商也可以。

我最初撰寫city plan,是在Unilever負責sales development(銷售拓展)的時候。我們發現中國的市場其實只集中在個別地區,因此不應把中國視作單一市場。這個概念在2003年屬非常創新。當時,大部分公司都認為中國是單一市場,由於面積大,所以需要投入極多資源與銷售人員,建立強大的分銷商網絡,令經營成本非常高。

關注「市場集群」中的差異

1999至2003年,我有一項棘手的任務,就是把分銷商由900個減至400個,又要撤走部分城市的銷售人員,因為公司的銷售量不足以支持太多人手。所以,我與顧問公司分析數據,發現中國的市場聚集在某幾個城市,例如長三角、珠三角便是突出的clusters(市場集群)。於是,我們把全中國分割為30多個市場集群。部分較偏遠的集群如青海,暫時不是FMCG公司應該進軍的地方。

2006年左右,我發覺連「市場集群」也太籠統,參考價值不高。例如珠三角,其實有不少正在冒起的城市,包括中山、東莞等,都愈來愈富裕,我們不能把珠三角視為單一市場,不然可能在資源投放上出現偏差。因此,現在我們會為每個城市撰寫city plan,從而決定投放的資源。

市場變化極快 自行定期調查

在香港我們不用這樣建立專責團隊去搜集和分析市場數據,因為香港的資訊已經非常透明、準確。而且香港市場已經成熟,要預測市場前景並不困難。國內市場則仍在初生階段,可以在短時間內湧現大批富有的個體戶,然後一眾娛樂場所、餐廳、酒樓等便相繼冒起,這是難以預視,所以需要定期蒐集數據。

我們決定自行蒐集,因為即使今年聘請了專業顧問公司進行研究,明年極可能又要再做一次。所以,我曾任職的公司多會自己進行調查,偶爾才假手於人。

舉一個例說明城市這個變數與銷售策略的關係。如果公司生產比較性感和高價的睡衣,最佳的銷售點說不定是深圳,除了因為職業女性比較多,也因為娛樂場所從業員和情婦比較多。她們的購買力較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