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官商百億基金 年撥5億扶貧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13日 21:35
2010年10月13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行政長官曾蔭權今日公布的《施政報告》,重點之一是官商協作扶貧。據消息透露,政府將與商界合組的100億元扶貧配對基金,運作模式為每年撥出約5億元基金投資回報,供各界申請辦創意扶貧項目,已獲城中數名超級富豪表態支持捐助。政府為配合最低工資出爐,除研究把跨區工作交通津貼計劃擴大,更會放寬現行低收入綜援制度下豁免入息的上限,以示與商界攜手紓解貧富懸殊。

社會仇富聲音愈來愈響,商界會伙拍政府成立配對基金,商界每捐1元、政府也會捐1元,預料官商各撥出50億元成立100億元扶貧基金。據悉,政府將成立委員會,由政務司長唐英年領頭決定基金如何運作,模式參考現行的「優質教育基金」,供坊間有心人或志願團體申請推行扶貧大計,模式跟李嘉誠基金會早前宣布撥出3億元推行的「香港仁愛香港」項目有相似之處。

非開倉派錢 取基金回報撥款

消息指出,基金不會如燒銀紙般開倉派糧,而是把基金每年取得的約5%回報、即5億元用作撥款。據了解,城中已有富豪願意和政府以此模式合作,當中包括地產商,富豪捐出的金額會以億元計。

商界的扶貧意欲不單針對仇富聲音,也跟最低工資有關。商界一直都覺得,若政府推行最低工資目的是要紓解民困,商界掏荷包付出更多薪金的同時,政府亦有責任作政策配套支援,官商協作才能有效扶貧。據悉,商界希望政府做的,除了擴大18區跨區交通津貼,還要改革現行低收入綜援制度。

避免最低工資變相補貼社署

目前有28.6萬個綜援個案,當中5.2%、即1.49萬個屬「低收入綜援」,意指領取綜援的低薪在職人士。按現行機制,若綜援受助人工作入息達4200元或以上,其實際「落袋」的最高金額是2500元,其餘職場收入都要按綜援機制被當局扣除。政府的原意是「掙得愈多扣得愈多」,目標是鼓勵脫離綜援網。

假設陳先生失業,一家3口每月領7000元綜援,後來陳先生找到一份月薪4200元的清潔工,當局為鼓勵他工作,仍發放部分綜援,但會因應其工資超出2500元的金額相應抵扣綜援金,陳先生全家每月實際收入增至9500元。推行最低工資後,假設陳先生的月薪增至6000元,若當局扣減方程式不變,其總收入亦會不變,即他未能受惠於最低工資(見圖)。

商界質疑,若推行最低工資,低收入綜援「掙得愈多扣得愈多」的原則不變,那麼最低工資就是變相補貼政府的綜援開支,而非幫助窮人。

消息透露,政府為回應商界質疑,打算在最低工資出爐前作配合,改革低收入綜援,研究提升所謂「最高落袋金額」的豁免金上限。引用上述例子,假如最高落袋金額由2500元提升至3500元,陳先生在最低工資實行後,連同綜援金總收入可增加1000元(見圖)。

籲低收入綜援改名 減標籤效應

社會福利諮詢委員會成員陳振彬表示,早於半年前委員會已討論要改革低收入綜援制度,明白最低工資實施後,若不提升最高落袋金額,會變相由最低工資補貼綜援,故委員一致通過檢討,具體金額如何調整則交由勞工及福利局決定。

據悉,商界有意見認為「低收入綜援」的名字構成標籤效應,令自尊心強、不欲領綜援的在職窮人抗拒申請,現時只有1.49萬宗個案亦反映計劃認知度低,建議計劃改名作「自力更生津貼」或「鼓勵就業津貼」。消息指出,政府會考慮建議,以幫助更多在職窮人,特別是只能做兼職的就業網邊緣者。

社會服務聯會業務總監蔡海偉建議,政府可仿效外國取消標籤效應,透過工資補貼方式鼓勵低收入人士就業,與綜援脫鈎,綜援則只幫助老弱傷殘。若分開兩個制度,他估計願意領取補貼的人會明顯增加。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