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0年5月,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在報章撰文,點出「住屋人求的是歸宿、穩定、歸屬感和麥理浩總督1976年說的『安全感』」。以下這班青年又是這樣想嗎?
為租公屋 人工寧少幾百
阿明,25歲,從事電機業,月入約7000元
為方便上班,阿明由長洲搬入深水埗元州街一個月租1100元、50平方呎閣樓單位。他說﹕「現在的工,開價其實是8000,我說我收7000,壓低個價,希望不超過上樓入息上限,可以申請公屋。其實人工多幾百塊沒有用,買樓無望。」
阿明兩三年前開始申請公屋,為的是有較好的居住環境專心工作。他現居住的閣樓,高峰期共有7戶人家,經常漏水且不能上網,「同事傳的郵件不能處理,工作上不方便」。他不會跟別人提起住哪裏,怕別人笑﹕「別人問了就說住長洲,入職寫地址也寫長洲。家人不滿意現在的環境,但我找不到其他地方住。沒有安定的住房,對未來人生謀劃都覺得困難。」
月入7萬醫生 放棄兩房一廳
徐小姐,「80後」醫生,任職集團式醫務所,月入約7萬元
徐醫生指樓價升幅遠比她儲錢的速度快,原打算在荔枝角購買兩房一廳的私樓單位,現已妥協打算購買一房一廳,仍感相當吃力。徐小姐說2008年金融海嘯時,昇悅居一房一廳500呎單位售198萬元,當時未儲夠首期。現時同一單位叫價已「企硬」270萬元,令她感心灰﹕「香港的樓不是給香港人買的。」她說尚未有能力買樓,更遑論結婚生仔。
家人付首期 買居屋上車盤
林小姐,25歲,從事公關行業,月入約1.5萬
家人協助「畀首期」,林小姐兩年前買入大埔一間600呎居屋,當時市值約120萬至160萬,月供約5000元。她可以接受以月薪的最多六成供樓,不會申請公屋﹕「因為居屋及私人樓較保值,更有升值的潛力。」林小姐身邊也有不少80後朋友為住屋而煩惱,她個人認為買樓應該循序漸進﹕「人生的第一間樓應該是『上車盤』,不用很大,夠住便可,之後再換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