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辯論是新高中通識科經常會採用的教學形式,原意是讓同學理解正反觀點,學習「多角度思考」。
不過,在論辯過程中,為爭取勝利,我們往往會很快否定對手提出的觀點。更嚴重的問題是,在否定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傾向把對手的觀點套進非此即彼的理解框架,例如當聽到對手不贊成「資本主義」時,就會判斷他支持「社會主義」;又或當對手支持「最低工資」的時候,就會說他反對「自由市場」、鼓吹「政府干預」。
其實,只要仔細用心地思考,我們不難發現,不贊成資本主義,可以基於很多原因,包括反對「官商勾結」、「貧富懸殊」,而不一定是支持「社會主義」。同理,支持最低工資也可以是基於各種原因,例如出於人道考慮,又或反對壟斷所帶來的貧富分化,甚至與追求自由競爭並不違背——讓所有人都有一個相同的競爭起點,這也是為什麼被稱為自由主義大師的海耶克(Friedrich Hayek)也不反對最低工資的原因(參見筆者的《告別犬儒》,頁53至58)。因此,支持最低工資的不一定反對自由市場,而支持自由市場的也不一定反對最低工資。
輕率判斷 習慣漠視事實
論辯中存在的輕率和快速判斷,彰顯的正是德國猶太裔政治哲學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所指的「無思」(thoughtless)狀態,也就是隨便給意見、下判斷,過早地得出「輕率的樂觀或悲觀」的結論。「輕率」在於﹕這些意見和判斷往往未經仔細檢驗並以事實印證,久而久之,很容易會發展成對事實缺乏尊重甚至漠視的習慣。
上述辯論例子中經常出現的非此即彼套路,就往往不能真正聆聽到對手的觀點。而廣泛流行於本地報章媒體的一些成見,包括宣稱「香港的經濟十分自由」,就忽視了大量壟斷、政府政策傾斜或市場集中的事實,包括地產發展、公共事業(電、煤、汽油、專利巴士)、超級市場等影響百姓日常生活的領域。
平庸的惡﹕欠缺自省影響別人
只想盡快尋得正確答案,可能已表示放棄思考,因為思考需要時間,並對既有的答案反思,透過與他人對話或討論,嘗試從他人的觀點和立場中汲取養分,重新質疑自己已接受的成見。
放棄思考,意味錯過自我修正之前的錯誤的可能性,最壞的結果,甚至會產生阿倫特所指的「平庸的惡」(banality of evil),也就是由於不理解甚至不直視現實,也不反思個人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只關心個人的生存和其他利益,從而犯上一些負面地影響他人的罪惡。這種罪惡並非是由於立心不良或戀棧權力,只是缺乏自省的意欲和反思的能力,因此不能從他人身處的環境和觀點,考察自己的行為和輕率判斷可能帶來的後果。
因此,要遠離「平庸的惡」,必須重新培養思考的習慣。思考,就是跳出非此即彼的思路,避免陷入輕率的快速判斷。
(系列十五之三)
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許寶強
■參考書目﹕
1. 揚-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阿倫特為什麼重要》(Why Arendt Matters),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中譯本由南京譯林出版社出版,劉北成、劉小鷗譯,2008
2. 許寶強﹕《告別犬儒——香港自由主義的危機》,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