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變」才是最佳的出路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2日 05:35
2010年10月22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政府在處理「重建居屋」、「擴建將軍澳垃圾堆填區」、「骨灰龕不足」等問題上似乎裹足不前,至於很多政策則仍在諮詢階段,這些事件反映我們政府的施政沒有長遠計劃,應變能力不外乎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相信更難以理解的是,本來住屋、垃圾處理、先人遺體處理等都是民生的基本問題,政府理應責無旁貸,何解駁斥為若不能支持政府施政建議就需由大眾市民承受後果,根本是本末倒置,莫非也是「大市場,小政府」之理念嗎?

聯繫匯率過時 早應檢討

還記得我們的聯繫匯率制度於1983年10月實施時候,那時香港的外匯市場非常波動,資金大量外流,而美元當時是強勢貨幣,為挽救港幣,穩定匯率,港英政府實施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但時至今日,美元已變成極度弱勢的貨幣,且每况愈下,長期貨幣貶值已令到大量熱錢流入資產市場,加上人民幣升值,帶來之泡沫經濟及通貨膨脹問題實在令人難以安枕,而其引致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很嚴重,香港可否承受得起如此衝擊,絕對值得政府有關官員思考。

筆者認為,聯繫匯率之所以繼續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政府官員處事墨守成規,缺乏長遠視野。須知聯繫匯率實施至今,香港經濟已產生巨大變化,工業早已北遷,香港已轉變為金融中心及依靠旅遊業為生。其實這個世界沒有不死的神話,也沒有永恒不變的制度,何解我們的政府非堅持這個制度不可?筆者建議政府應成立專家小組,深入研究和探討聯繫匯率是否已不合時宜,以制訂適合策略來應付美元持續貶值對香港經濟帶來的衝擊。

墨守成規 不進則退

為何墨守成規的做事方式有一定的市場?無非因為它為奉行者提供一個最大的護身符,既可減少出錯機會,縱使有錯也可乾脆將錯誤推到公司制度或前人處事方式身上,若任由這種風氣蔓延,對整體經濟的殺傷力可以十分巨大,沒有創新思維,就沒有發展空間,因循苟且,不進則退。

相反,若我們堅持創新,大膽嘗試,就有機會創出新景象。否則,我們今天不會有人登陸月球,我們的通訊就沒有那麼發達,現時通訊產品,已經是iPad及iPhone的年代,新的思維才有新的發明,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之大實有目共睹,所以與時並進敢於創新才是一個政府或一個企業的最佳出路!誠如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在競選時的口號﹕美國需要「變」,「變」才是美國的出路,「變」才可以令美國繼續維持領先地位。

各位讀者們,還記得筆者在今年7月份的文章,標題是「一個計劃,四個目標,年年做到」,內裏提及一些有計劃和創新方法,就是希望打破墨守成規,尋找新的經濟出路,願與各位共勉!

■歡迎來信提問 傳真:28690630

電郵信箱:edmundkan@splendorfc.com

簡炳權

卓智融資服務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