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者分析﹕代價沉重但打出國威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5日 05:35
2010年10月25日 05: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張鏈瑰說,抗美援朝對中國影響很大,中國當時是被動介入,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但亦打出國威和軍威,最重要的是贏得了在東北亞、特別是朝鮮半島的發言權。

被迫推遲統一台灣

張教授說,60年前,中國對「抗美援朝」戰爭本無任何思想準備,「1950年斯大林與金日成商量時,斯大林說要求中國也參與,毛澤東說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參戰。當時正是建國初期,在百廢待興的苦難局面下,中國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無論是在人員、物資、時間還是國際關係上都有巨大代價。」

張鏈瑰說,中國原想一鼓作氣解決國家統一問題,戰爭卻使得中國被迫把解決台灣問題無限推遲,戰爭也令中國與西方社會處於對抗局面,中美建交至少推遲了20年,也使得中國在戰後相當長時間被整個世界孤立,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經濟建設,卻也因此被迫與朝鮮、蘇聯建立了親密關係,為赫魯曉夫後來實行大國沙文主義創立了條件。

中朝關係仍有起伏

但從戰爭的有利方面來看,他認為,首先,由於中國在很困難的情况下介入戰爭,並把美國、韓國軍隊逼出三八線,打出了國威和軍威,令世界對新中國刮目相看;其二,為中國贏得了在東北亞國際政治、特別是朝鮮半島的發言權。

張鏈瑰說,直至60年後的今天,在朝核、南北韓統一、在朝鮮半島推行穩定和平機制、展開東北亞各國政治經濟合作機制等問題上,當年的抗美援朝都為中國在朝鮮半島贏得了重大影響力,「中朝可說是鮮血凝成的友誼,因而朝鮮,特別是在民間的老百姓,對中國有深厚感情,中朝多年來保持了密切的友誼關係。」

不過張鏈瑰指出,從過往經驗來看,中朝關係不時出現起伏,朝鮮並非一定聽話,「中朝高層互訪,必須有利推進朝鮮棄核,因為朝鮮擁有核武器是東北亞地區最具破壞性的事情,若朝鮮堅持不棄核,那麼誰也沒有理由阻擋日本、韓國擁有核武,這可能對東北亞局勢帶來更為複雜的影響。」

明報記者 王艷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