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蒙牛(2319)上周五清晨於網站發聲明撇清企業責任,指稱誹謗伊利行為乃員工安勇個人行為,與呼和浩特警方當日出面稱無證據證明此案有更深層背景,兩者遙相呼應,事情似乎告一段落。未料內地輿論並未因此有鬆懈,多家媒體質疑,單憑一個產品經理之力,能否策劃如此龐大的攻擊計劃,更何來巨款支付公關開銷。媒體稱,公司是否真對此毫不知情,而僅負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責任」?
蒙牛聲明:經理擅自攻擊伊利
內地媒體指,依照蒙牛的說辭,已被捕的安勇未向上級請示,便擅作主張,對伊利發動攻擊,「造成什麽後果,就承擔什麽責任」。安勇究竟何許人也?原來是蒙牛液態奶事業部的一個產品經理,據悉負責的產品為「未來星兒童奶」。而蒙牛的聲明中稱,安勇原本是伊利的員工,2006年才轉至蒙牛,他這次自作主張,膽大妄為,個中緣由不得而知。
若照網上流傳的版本,安勇伙同公關公司,於今年7月對伊利發動的全面攻擊,在Wiki問答、百度知道、各大親子論壇及草根博客上發文,強調由藻油中提取的DHA優於魚油,而聖元與伊利添加的是深海魚油DHA,蒙牛則是海藻油DHA。整個策劃預算最終追加至28萬元。
於是疑問產生了,一個級別不夠高層的員工,被內地媒體質疑是如何隱瞞公司斥巨資惡意攻擊同業,而合作方又是與蒙牛業務密切的公關公司。媒體質疑,安勇的錢從何而來?莫非是自掏腰包,倒貼公司,如今哪有這樣的活雷鋒。
媒體質疑公關費支出何來
蒙牛或許也考慮到了這個疑點,發表的聲明中提到,在蒙牛,每個產品都有一個產品經理,而該經理的收入與所負責的產品銷售額掛鈎。安勇負責的恰好是兒童奶,與伊利被攻擊的屬同類產品。但內地同業質疑如今顯然付出與收益比例失調,他一下投入28萬元,不知何時才能回本。
現在偵訊未結束,但警方已表示,無證據證明此案有更深層背景,蒙牛此次看來能逃過一劫。但在經歷三聚氰胺、早熟門,再到同業中傷,最終的結果是,中國乳業的聲譽已幾乎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