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脹率不降 中國加息陸續有來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5日 05:35
2010年10月25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二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布加息,存貸利率各加25基點(100點子等於1厘)。這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人行首次加息。中國加息出乎市場意料之外,人行行長周小川前個星期在美國出席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年會時還說今年內不會加息,市場一直相信人行只會以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來收緊銀根。這次加息,標誌着中國貨幣政策重新回到加息周期。

標誌貨幣政策重回加息周期

今天中國經濟規模僅次於美國,國際影響力大增。人行宣布加息後,歐洲、美國股市、油價、金價即天大跌。道指下跌165點,跌破11000點關口,跌幅1.48%;紐約原油期貨跌了4.3%,每桶收報79 .49美元,創二月份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黃金價格大跌36.10美元,收市價每盎司1336.00美元,跌幅2.6%,為7月初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只有美元受惠中國加息,美元匯率強勁反彈。

中國加息目的何在,眾說紛紜。有分析說是抗衡美國逼使人民幣升值的手段,有說是防止通脹。我看原因很簡單,金融海嘯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過去,中國的政策回到金融海嘯之前,就是適度從緊,要防止經濟過熱,對抗通脹和減慢資產泡沫形成的速度。

通脹在中國是敏感的事件,處理不好是會成為政治事件。國民黨失去大陸,通脹是催命符。上個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高通脹帶來的社會動盪,記憶猶新。90年代朱鎔基大刀闊斧以行政手段加貨幣政策結束通脹,立下榜樣,後人蕭規曹隨,未敢逾越。金融海嘯後,中國推出4萬億元救市方案,並配合國際大氣候實行過度寬鬆貨幣政策,是破了朱總的潛規矩。救市後遺症是流動性氾濫,資產價格急升,房地產泡沫成為社會問題。中國9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3.6%(當中食品價格升6.1%、居住開支升4.1%),創下23個月的新高,超越國務院定下的3%通脹警界線。商品、農產品價格上升是國際現象,中國難以抑制。但輸入通脹是可以通過利率控制,這是人行加息的根據。

內地憂通脹甚於人民幣升值

去年中國保八成功,今年經濟沒有放慢迹象,第2季GDP增幅10.3%,第3季仍有9.6%。加息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有限。事實上,剛開完的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把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定性為國強民富、均衡發展,不再強調經濟增長速度。明乎此,中國加息便毫不奇怪。

中國加息,人民幣更有升值壓力。但兩害相權,通脹的破壞力遠大於人民幣升值。人民幣還不是國際流通貨幣,中國政府對其匯率的駕馭能力,非歐美日所能及。人民幣兌美元有序升值,已是共識。面對高居不下的樓價及逐漸失去控制的通脹,中國別無選擇。如果通脹率不下來,我看中國還會進一步加息。

陳茂峰

CFA,CFPCM

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

mfchan@nobleapex.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