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氣候極端頻仍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5日 05:35
2010年10月25日 05: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受颱風鮎魚帶來的暴雨影響,風景勝地宜蘭蘇花公路發生塌方,造成該公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災情,令人質疑單純依賴工程手段防災已不合時宜,防災觀念與體制也要徹底更新。

蘇花塌方 78年來最嚴重

蘇花公路數十年來名聞遐邇,1932年日據時期開通,工程巨大而艱難,路面只有3.5米寬,雙邊各設管制站輪流單向通車。1980年起拓寬,10年後才雙線通車。公路一邊是聳立峭壁,一邊是萬丈懸崖,公路穿梭山巒間盡收奇詭山色與太平洋寬廣美景,旅客到此無不驚歎上天造物之奇、工匠造路之巧。全長100公里的公路從岩石中鑿出,路基穩固,數十年來除落石砸中人車造成的意外之外,未發生大災難。

數次地震 搖鬆山石結構

專家認為今次災難的原因,除了是每小時超過185毫米的異常集中雨量之外,從921地震及其後數次地震造成山石結構鬆動也是主因。從去年的莫拉克風災、今年的凡亞比風災,幾乎是大雨下到哪裏,哪裏就淹水或坍塌。去年因莫拉克颱風受損的阿里山公路,每天都在修補,一有地震暴雨就前功盡棄,面對全球氣候的極端化現象,要遊歷台灣美景顯然得更加謹慎才行。

近兩年來的幾次風雨摧殘,台灣的救災機制不斷調整,一遇颱風便從上到下繃緊神經已成為常態,但是在旅遊管制上仍嫌不足。現在發布土石流與豪雨警戒基本上還是以過去經驗為基準,在極端氣候頻仍之際,舊制顯然需要重新翻修。

多次調整 旅遊管制仍弱

災難發生時難免有各種指摘,政客與媒體也不會閒着。電視上有脫困遊客抱怨政府「只救陸客,不管台灣人死活」,立即遭到輿論斥責;內地駐台媒體挖苦說要到內地推銷「台灣蘇花颱風二日遊」的特殊行程,則屬不入流黑色幽默。保證旅遊安全,應該是政府與民眾應該建立的基本觀念。

特約記者 金柚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