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正就醫療保險進行第二階段諮詢,計劃成敗關鍵之一是私家醫院會否配合推出高透明度的「套餐式收費」,私院龍頭養和醫院已率先指套餐難以推行。但是,目前已有85款手術使用套餐收費的仁安醫院,透過「拉上補下」模式為套餐定價,跟沒有套餐年代的收入總額相差僅1、2萬元,其副醫務總監梁國齡表示:「歷史已經證明,只要有心推行,定額收費絕對行得通」。
仁安醫院在02年經濟不景時,開始在外科試行套餐式收費,當年推出了11個手術套餐,之後逐步擴展。梁國齡表示,套餐收費不代表價錢「全港最平」,「其實香港人不是要做最平的手術,他們是要有預算,知幾錢埋單」。
遇併發症賠本無可避免
他坦言,私家醫院推行套餐式收費,無可避免涉及風險,因無法預算病人出現併發症所涉及的額外開支。曾有一名英籍華人婦女到仁安醫院接受乳癌切除手術,「全包」套餐6.1萬元,價錢包括醫生費及住7天標準房,豈料病人手術後傷口併發感染,結果留院一整月,「醫院沒收多她一毫子,住一個月也是6.1萬元埋單,醫返好才出院,病人當然笑着出院,但醫院就蝕到入肉」。
另外的困難是,醫院要依賴醫生「把關」,評估病人是否適合參加「套餐」。曾有醫生「不知是想做善事還是好心」,故意收一名高風險的長期病患接受手術,「幾乎等於醫院用幾萬元包醫這名病人,醫好才能出院」,院方事後有和這醫生溝通,「日後也不太願意和他合作做套餐」。
「拉上補下」定價 攤分風險
儘管套餐式收費有賠本風險,但梁國齡坦言,極端案例並不常見,可以「拉上補下」方式為套餐定價,攤分風險。以該院今年首兩季所進行的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來計算,院內非套餐的最高收費個案約為6.7萬元,最低收費個案為4.3萬元,結果套餐收費便定價在5.3萬元(見表),水平大概處於兩個價目之間。梁國齡認為此收費方法可行,他統計了仁安醫院過去數年盈利,發現就算逐項收費改為套餐,醫院全年盈利落差也僅相差1、2萬元,「對一間醫院來說不算什麼」。
梁國齡總結醫院推行套餐式收費的經驗表示,「其實私營醫療市場,一定是向收費透明的方向發展,目前政府建議的方案,證明我們選擇的方向正確」。
稱不少醫生願統一收費「不用煩」
至於醫院掛單醫生拒絕參與,會否成為套餐式收費的最大阻力,梁醫生強調,其實不少醫生願意收取定額費用,覺得統一收費不用煩。不過,他承認部分「開天殺價」的「大國手」醫生,或許未必願意加入定額收費,但他相信「這些教授級醫生,無論是否推行醫療保險,也有自己市場,未必是政府推的醫保所招攬的對象」。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