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的醫保計劃要求私家醫院和醫生做手術按定額收費,遭醫學會和一些名醫指為不切實際。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梁卓偉坦承,套餐收費是用來抗衡個別私家名醫的「海鮮價」,市民有時盲目追捧名醫,卻沒深究名醫割盲腸其實與一般高級醫生效果分別不大,但價錢便是海鮮價與套餐價之別。
梁卓偉說標準醫保列出心臟通波仔手術套餐,手術連兩個支架計算賠13.4萬,並非政府憑空捏造,而是根據去年私家醫生與保險公司議定的索償額得出的中位數,「中位數是拉上補下,已將成本和收益計算在內,中位數也有一半是賺錢」。
梁卓偉指有些私家醫生稱通波仔收費至少要15萬以上,是個別名醫收取的海鮮價,但政府根據「症候族群」分類(DRG)訂定套餐收費,可以明碼實價。現時有私家醫院病人割盲腸如需住深切治療部,須自己額外付錢,但也有私家醫院在累積逾千宗割盲腸的數據後設計出套餐收費,毋須逐項計錢。「症候族群」分類套餐收費在英、美、澳、紐等國已沿用多年,即使涉及中度複雜和嚴重複雜併發症(如肺炎),DRG亦能列出賠償額。
梁卓偉﹕市場競爭可改變私醫
梁卓偉說現時是公開談判時刻,私家醫生指很難搞套餐是一種談判策略,但市場的競爭力量可以令私家醫生改變。他說政府不是想接管保險市場,但希望改革市場,打通現時保險公司各自為政的各幅堵牆,重新將242萬已購保險的市民集中及貫通起來,形成龐大的投保池分攤風險。市民可以用標準醫保做「膽」,保障了一些基本項目後,再按個人經濟能力和需要加減保單內容。
明報記者 談誦言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