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鬧市求助的小英,經媒體報道後幸運地獲得了治療機會,生活重燃希望,但除了她以外,還有很多病殘人士的就業之途充滿坎坷。在內地,就業或升學前往往需要經過健康檢查一關,這原本是令企業或學校可篩選不適宜從事某一具體職業的申請人,如機師、警察等需要有視力要求,但也不少企業藉機篩出其他人,包括愛滋病、乙型(B型)肝炎病毒的帶菌者以及地中海貧血患者等。
內地乏公益組織支援
中國約有1.2至1.3億人是乙肝病毒帶菌者,當中絕大部分病情穩定,而乙肝與愛滋病的感染途徑相同,除非經性、血液和母嬰接觸,一般日常交往不會傳染乙肝。衛生部早前要求,在就職或升學前的體檢不得檢驗是否帶有乙肝病毒,從制度上杜絕乙肝歧視,並允許乙肝帶菌者從事餐飲、化妝品、飲用水、保母等職位,但由於大眾仍存在認識誤差,故一些地方在具體操作上仍違反國家規定,令申請人不得不僱用「體檢槍手」,找健康人代為參加體檢以蒙混過關。
由於中國缺少為弱勢群體奔走服務的公益組織,令這些受歧視的人往往只能訴諸於傳媒,或是走上訴訟或維權的道路,部分人更被當局視為「維穩」對象來打壓。在地中海貧血症高危區的廣東省,有12%的人帶有此種基因,他們亦能與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2009年在佛山公務員錄取體檢中因被查出有地貧基因而被拒錄的廣東青年阿卡,曾計劃騎單車走遍全國宣傳反歧視,但在上海就被公安帶返廣東。
受歧視者維權遭打壓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指出,現時依賴媒體幫助弱勢群體,屬「非常畸形的渠道,不治標更不治本,而且只能解決個案,報多了可能大家也沒興趣了」。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也說,中國應由慈善機構承擔起免費給低收入、貧困、弱勢群體看病治療的責任,對待類似小英這樣的病患,政府「不要老是抱着階級鬥爭的心態,改變由政府壟斷慈善醫院的思想觀念」,還應改革慈善體制,降低個人成立註冊公益組織的門檻,同時要配合稅收優惠政策,令民間組織可起到更大的幫助作用。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