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當你看到中國國旗、香港區旗升起時有什麼感覺?在東亞運,看到香港足球隊歷史性奪金有什麼感覺?
運動場就像有種魔力,令看台上、電視機前的觀眾不自覺地揮動旗幟,為運動員大聲打氣。廣州亞運會於11月12日揭幕,你打算為港隊和國家隊打氣嗎?既然體育盛事可令全城投入,你支持香港申辦亞運嗎?
香港申亞代價
2010年6月政府向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發信,支持該會向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提交申辦2023年亞運會的意向書。同年9月,政府宣布就申亞展開公眾諮詢。本來諮詢期至11月1日,後來延長至12月1日,為期10星期。
當局估計,亞運會開支高達447億元,扣除本身已在政府規劃中的基建設施成本301.7億元,直接開支約145億元,而門券、贊助和其他經濟收益總收入預計會有15億元。換言之申亞估計虧本約130億元,即每個香港市民承擔約1800元。政府發言人表示,當局會廣泛諮詢公眾,最終申辦與否會視乎公眾諮詢結果,以及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是否接納可能涉及的財務承擔。
1.巨資建場館
為配合亞運要求,3個分別位於馬鞍山、大埔和天水圍已規劃的新體育場館需要提升設備,例如每個場館的觀眾席需要由原來的500至800個座位增加至3000個,涉及資金達85億元。政府亦會在荃灣和啟德興建兩個室內運動場,分別可容納1600人和2000人,建造成本合共47.3億元,亦會在深水埗斥資16.2億元興建一個可容納2000人的曲棍球場。至於維園的網球中心,由於目前未達容納5000人的亞運標準,故亦需要斥33億元改建。
2.加強場地配套
香港足球員陳肇麒表示,亞運足球有逾20國家參加,香港未必有足夠球場供練習,且場地大多草地質素欠佳,容易令球員受傷,認為政府要先多建球場。香港划艇隊選手羅曉鋒亦認為,目前城門河的划艇場地欠缺空間和設備,難供逾20隊亞運選手使用。
3.興建選手村
亞運會需要有3000個單位的選手村,政府現有兩個興建方案,一是由發展商興建私人住宅項目作為選手村;另一方案則是交由公營機構興建及營運選手村。
4.推動體育發展
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指扶貧、環保與辦亞運並非互相排斥,加上18區都有強烈呼聲加強體育設施,相信所用資源是值得的。市民彭小姐則認為,值得投資逾百億元舉辦亞運,「香港作為國際都市應多參與體育盛事,舉辦是一種榮幸」。
5.成本效益低?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0年3月發表一篇題為Is it Worth It? 的文章,質疑各大型體育賽事都超支收場,不符經濟效益。文章引述08年北京奧運預算為16億美元,最終開支卻高達400億美元;文章結論指出﹕「像香港的已發展地區並不適合舉辦大型運動會,亦不符成本效益。」而曾德成則持相反意見,認為辦亞運是一項投資,而非「蝕底」,因亞運可宣傳香港是國際都會,亦可吸引資金、跨國企業來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