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學而不思則罔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28日 21:35
2010年10月28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通識教育科的學習方法,強調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使他們能融會貫通,結合各學科的知識,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學以致用。課程強調的不應僅是學生的背誦能力,而是思考和分析。思考和分析為何重要?

學習着重「思考分析」、「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並非通識科的專利,更非現代的舶來品。《論語·為政》篇說﹕「學而不思則罔」,只知背誦強記,不去思考其中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於一無所獲。俗語云﹕「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思考分析,掌握每學科的「功」、「心法」、「學科方法」和「學科精神」,才可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書本的文字只是幫助我們獲得智慧的工具,我們真正要體悟的,是文字的背後。佛經《楞伽經》中說﹕「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說的是愚笨的人看見人指着月亮,卻專注人家的手指而不去看月亮。文字就好像手指,真正的智慧則是月亮。如果只是執著文字,那就是錯把手指以為是月亮了;但是如果沒有手指的話,或許就連看到月亮的機會也沒有。

功利一點來說,能夠「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和「舉一反三」對通識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首先,囫圇吞棗,「活剝生吞」,背誦和「搬字過紙」已經難以滿足通識科的考試形式和要求。再者,面對廣度和深度都沒有固定邊際的通識議題內容,當教師和同學都苦無良策時,「融會貫通」和「舉一反三」應該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學」「思」不可偏廢

《為政》篇又說﹕「思而不學則殆 」,單憑空想,不去學習,也不會得到真正的智慧。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整天整夜思考,不如好好學習,以免走火入魔,或流於「吹水」。知識的數量依賴於讀書的多少,而質量取決於思辨的深淺,讀書學習不僅在積累中增長知識,同時必須在思考分析中提高能力,「學」「思」不可偏廢。

《壇經》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七歲便出家的僧人,日常習誦佛經,但老來仍無所得。慧能禪師對他說﹕「只是讀誦,就如同無用的空誦。」僧人聽了就問﹕「那麼了解義理就好了,不必辛苦誦經了嗎?」慧能禪師回答﹕「只是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如果能口誦心行,就是轉經;如果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學習當然是要「轉經」而不是「被經轉」,而「轉經」必須掌握其中智慧,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

學習中實踐 終身受用

學習不在於「口」(背誦),而在於「心」(思考分析)與「行」(實踐致用)。「迷人口說,智者心行」,迷而未悟的人,表面好像講得頭頭是道,但面對真正問題時卻無法應用所學知識,往往束手無策;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則是依心力行,在學習中默默的實踐,把所讀的書轉化成自身的素質,建立個人知識,將知識內化成智慧,受用終身。

(系列十五之四)

文﹕張偉基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