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橫台山」的名字,乍聽之下像是小說中武林高手隱居之地,媲美《天龍八部》中的五台山。
不過,這個橫台山位於新界元朗,由錦上路西鐵站轉巴士可達。
在西鐵站外的巴士站,坐上54號巴士,看到吳家村、彭家村、羅屋村、楊屋村、吉慶圍,由站牌上的名字可以知道,已經來到了新界原居民的地盤。
沒想到,這些圍村原來都聚居了不少南亞及非洲人,其中以來自尼日利亞的非洲人最多,在傳統的新界圍村中,竟有一個「小聯合國」。
嫁個非洲人 「朱古力太太」Camy
翻查資料,原來八鄉錦田社區的非華裔居民比例較全港比例高,達一成,當中包括非洲各國、菲律賓、印尼、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人等,而非洲人則聚居於橫台山一帶。橫台山位於錦田,範圍很大,包括下新屋、永寧里、河瀝背、散村、羅屋村等,住了鄧氏、羅氏、駱氏等原居民氏族。他們將村屋租予外地人,有南亞、非洲人,其中又以尼日利亞人最多,於是有數百年傳統的圍村,近十年多了一班不同膚色的街坊。
丈夫是非洲人的駱美清(Camy)也是街坊,她說,非洲人在這裏聚居,很大原因是為了經營車場生意。Camy的丈夫來自尼日利亞的伊博(Igbo)族,該族的文化鼓勵族人往外闖,因此橫台山的尼日利亞人,不少是同族的「巴打」(brothers,他們對同鄉的稱呼)。Camy現於錦田經營廢車場,做汽車零件貿易。從事二手貿易多年的她解釋,以前二手物品大多賣到內地,但隨着非洲發展,現在大至貨車、汽車零件,小至手袋,在非洲都有巿場,因此錦上路一帶不少廢車場都由非洲人經營,因利乘便,他們索性搬來聚居。除了做生意,亦有人從事保安、地盤等工作,也有不少因逃難來港的同鄉,都在此落腳,漸漸形成非洲社群。
橫台山由鄧氏開發
Camy 笑說自己是「朱古力太太」,這班「朱古力」街坊來到風氣相對傳統的圍村,帶來不少文化衝擊。橫台山的圍村有數百年歷史,「橫台山」本叫「台山村」,因背靠大山而得名,後來為有別於廣東台山,加上山勢橫陳,故易名為「橫台山」。橫台山由鄧氏開發,鄧氏十四世祖鄧廷桂於清康熙年間從惠州到此落戶,建成圍村「永寧里」,村中有鄧廷桂的祠堂,他的多名兒子亦在附近開枝散葉,次子鄧洪琳的祠堂在旁邊的散村,三子鄧洪茂的祠堂則坐落竹坑。每年清明,附近幾條村的鄧氏族人都會合辦大型祭祖活動。
傳統與「國際化」並存
在這裏,處處可見傳統與「國際化」並存。在羅屋村巴士站下車,走幾步,是傳統的圍村牌坊,牌坊旁卻坐了一名非洲青年,喝着可樂。在永寧里,鄧公廷桂宗祠對開的足球場及空地,節日時有舞麒麟等傳統活動,平日卻會見到非洲人在踢球。走在這幾條村裏,可以聽到客家話、尼日利亞人的伊博語(Igbo)、巴基斯坦人的烏都語等;不過,聽得最多的,是華人與不同種族之間以簡單的英語交談。
圍村「國際化」,居民都學習與不同種族的街坊相處。羅屋村村口士多的老闆羅先生,就說得一口簡單英語,跟來光顧的非洲裔街坊交談。羅先生是原居民,經營士多逾二十年。他說,早於十年前,已有非洲人落戶於此。附近都是村屋,士多是最方便的選擇,南亞、非洲裔街坊都是常客,由水果、零食,到殺蟲劑等生活用品、甚至洋酒香煙,都可在這裏買到。
外籍「巴打」茶檔聚腳
由士多走幾步,便是附近幾條村的街坊常去聊天的茶檔。茶檔在馬路旁,每朝早八點半,都坐滿外籍街坊,吃過早餐去上班。老闆娘自稱「sister」,笑說:「呢度個個巴打都咁叫我!」小小鐵皮屋,只供應茶水,公仔麵等簡單食物,開業已廿年。老闆娘跟「巴打們」相處頗融洽,她說,他們都入鄉隨俗,懂得喝奶茶,最受歡迎是「檸茶走甜」:「最初他們只會喝可樂,後來有人試過檸茶、奶茶,一傳十,十傳百,過了幾年開始多人懂得喝!」不過,遇上沒禮貌的,不論膚色,就算是身材高大的「巴打」也會被她教訓一番。她說:「這裏個個都知道我的脾氣,但來的大都很有風度,會跟我說『Sister,早晨!』」
不過,文化差異及語言隔膜難免造成摩擦。河瀝背村長鄧英斌說,曾有非洲人在村內隨處小便,亦有人在街邊喝醉酒,但相處下來,相信每個地方的人都有好有不好,「就算是中國人都有壞人,其實不少非洲人都好有禮貌。」他笑說:「有次我經過球場,看到一班非洲人在打鑼打鼓開party,問他們做什麼,原來是『慶祝』有人死了!」Camy解釋,那是非洲人的追悼會,因他們相信,一個人已完成人生的債,離開塵世得到安息,值得欣慰。她說,曾有婆婆形容非洲街坊是「鬼」,要「打鬼」。「婆婆話佢哋唔係人,『係人(皮膚)點會係黑色㗎?』」坐巴士回家,亦見過有非洲人坐下,旁邊居民立即起身,寧願站着,也不願同坐。
盼建圍村中的非洲社區
元朗區區議員鄧鎔耀坦言:「鄉村的文化比較傳統,對外籍人士的接受程度較弱。年輕一代較好,但對老人家來說比較難。」他已向政府建議,希望申請撥出上村後山近磚窰旁約一萬呎的空地,讓非裔街坊建屋聚居,甚至可以鋪泥耕種,種植非洲芋頭等家鄉蔬菜。「有時他們鍾意坐吓巴士站,大家可能言語溝通有困難,易生誤會,有地方讓他們聚居較好,就像以前華人的唐人街一樣。」
對於文化差異造成的衝突,Camy表示十分理解村內老人家的想法,「老一輩可能一輩子從沒見過外國人,不明白世上有許多不同種族,一下子不接受,很正常。」因此,她亦贊成有非洲社區的聚居地,減少摩擦。不過,她說,其實不少非洲男子都在香港娶妻,生活已頗「香港化」。很多「朱古力太太」都是土生土長的「港女」,下一代在八鄉的主流學校讀書,生活習慣與其他華人小孩無異。「非洲菜沒什麼香料,都是用辣椒多,食材在一般街巿都買到;他們也很少穿傳統衣服,買衣服多到一般連鎖店,真的要買傳統衣服,都是去尖沙嘴美麗都大廈。」
「橫台山Akunne非洲人協會」推動共融
為推動共融,數年前,Camy成立了「橫台山Akunne非洲人協會」,Akunne是伊博語(Igbo),有「富足」之意。協會曾與元朗警區合作搞廣東話班、慶祝豐收的「芋頭節」,也向香港電台申請了社區參與廣播服務,開咪製作《我是非洲人》的電台節目。最近舉行的足球賽「非洲團結杯」,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朱古力街坊」參加,當中有不少本地甲組足球隊非裔成員。
資源匱乏 貨櫃充當辦公室
Camy批評政府欠缺共融支援,她曾帶隊參加元朗體育節,但只參加了一屆,翌年致電主辦單位查詢,對方稱「都係唔需要喇」,便不了了之。協會資源匱乏,經費靠同鄉贊助,幹事僅她一人,會址「Centre of African Association」也就是一個貨櫃。「許多傳統節日,他們來香港就沒有搞了。上兩年我們辦過芋頭節,打的鼓、吃的芋頭,都得由尼日利亞帶回來,今年找不到場地,又沒經費,很可能搞不成。」最近協會成功註冊為慈善機構,Camy希望可以籌募經費聘請文書助理,籌辦活動。
其實,不少來港多年的非洲人,都希望貢獻社會,Camy的生意伙伴Ben就是其中之一。協會所在的貨櫃,其實是由Ben借出的辦公室。Ben來自尼日利亞伊博族,於家鄉經營汽車零件貿易十多年,由香港進口二手零件到非洲各地。六年前,他邂逅了香港土生土長的太太,來港定居,在錦田經營車場,周一至六都在車場工作,周日會在元朗上教堂,再與太太四處逛逛。Ben笑說:「這裏的人算不上友善,但我也不怎麼介意,只要他們不打擾到我,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已經很好。」他說,「我非常非常喜歡香港,因為這裏的生活較安全,不用擔心晚上會有人拿槍闖進來,可以安穩睡覺。」不少尼日利亞難民來港申請庇護,Ben說,除了治安問題,當地政府的貪污腐敗,「我們有許多礦產,政府很有錢,但人民卻吃不飽,若你上街示威,他們便開槍射殺你」。因此,他十分滿足於在港生活,為警方擔任翻譯義工,亦是警隊的滅罪大使,與元朗警區合作辦廣東話班,希望參與社區。
■知多點
橫台山Akunne
非洲人協會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AkunneAssociation/
文﹕黃熙麗
圖﹕黃熙麗、受訪者提供
編輯﹕高卓怡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