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金融海嘯打擊需求、原材料價格有升無跌、內地工資又上漲,還要遇上兩名經理級員工「變節」,自立門戶撬走大客。換着是你,可能都會感到很沮喪。香港螺絲業協會創會主席徐炳光在這個時候,慶幸得到正在歐洲做汽車設計的女兒回港協助,父女兵齊齊披甲上陣,成功渡過難關。
身兼誠興行實業總裁的徐炳光說,對他們這些螺絲生產商來說,每張訂單的量是很重要的,一張訂單10萬枚螺絲也很平常。但是,近幾年,有些客戶要求的訂購量可以少至2000枚至3000枚,給他們帶來經營上的困難。「須知道,我們訂購物料動輒也要一兩噸,不可以只訂幾十公斤的。」
愛將叛離 女兒回港救亡
以往徐炳光總抱着方便客戶的心態,多麼小量的訂單都照樣接下來。但近1年餘,經他的女兒提出後,他的想法有些改變:「若客戶的要求太不合理,即使你滿足他,他也未必會感謝你。」
徐炳光的女兒、擔任公司助理總經理的徐詠琳表示,通常這些都是一些已光顧多年、恃熟賣熟的客戶。因此,有些工作由身為第二代的她出面,會比較方便。
徐詠琳說,她並非和這些客戶正面抗衡,而是強調以往經濟好景時,可以包容這麼小量的訂單;但現在經濟不若以往,公司的包容能力也低了。因此,雙方應該共同分擔風險,對方的訂購量應該要大一點。想不到的是,坦率說不之後,原來這些熟客全部都肯接受,暫時還未有因此而流失客戶。
徐詠琳曾在美國修讀汽車設計,本在一家汽車軟件公司工作。但去年徐炳光的生意受金融海嘯影響,更遇上兩名經理級員工「叛變」搶客(見另文),作為女兒的因而毅然在去年6月初回港,協助父親打理公司。
削減人手 簡化流程
「我相信我有能力管理好公司,但我也需要時間來證明給員工看。因此,在最初半年,我要求爸爸多些時間留在東莞的廠房,以示支持。」她說。
這一年多,徐詠琳每周都有6天在東莞的廠房上班,以了解生產、營運和管理的細節,將兩父女的理念磨合。「製作這本小冊子(公司產品簡介),就是我上班後的第一份工作。」她說。
當然,她更有參與最棘手的工作── 改善成本效益。誠興行在金融海嘯前,曾達到最高峰的1200人。後來減至大約1000人,近期再減至約850人。其中,約七成員工負責生產和品質控制,三成負責行政、管理和銷售工作。
徐詠琳表示,以往削減人手的方式,是將5個人的工作交給3個人來做,但就出4個人的工資。換言之,每人的工作量是大了很多,而工資增幅則較小,以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
但近年則改用削減或簡化流程,削減重複的架構,避免不同崗位的工作重疊,來達到節省人手。「舉例說,一樣不太複雜的東西,若要經過5個部門才能決定,便太麻煩了。」
女兒計劃內地做汽車設計
徐詠琳說自小爸爸已有跟她分享做生意的難處,她讀大學時原本也是讀產品設計,後來因為對汽車很有興趣,於是轉讀汽車設計。「當時媽媽反對我轉系,但爸爸就支持,因為他也想做汽車螺絲生意。」「讀大學時,我已有心理準備,如果有一日公司需要我,我隨時可以回來。」
去年當爸爸告訴她,兩個親手培育出來的經理背叛他時,作為女兒的,終於下了決定。「唔返來就會好衰女,即使回來後搞唔掂,算盡了力,也不會後悔。」
徐詠琳的長遠目標是在中國開設自己的汽車設計公司,今次臨危受命,對她也有好處。「始終是要入到中國裏面,才會收到消息。」因為公司有做汽車螺絲,令她有機會認識一些內地汽車工程師,還成了老友。
現在公司內部已穩定下來,透過制度和合理授權,她計劃稍後將會一半時間對內,一半時間對外,希望能找到一些內地車廠成為新客戶。
撰文:薛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