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施政報告》宣布推出100億元「關愛基金」後,惹來坊間質疑,包括形容是政務司長唐英年的「競選特首基金」、「商界施捨」、「贖罪券」等等。擔任基金主席的唐英年昨提出反駁,認為這種「意氣的說法」對有意捐款的企業欠公允,更表揚商界多年對扶助弱勢努力不懈,「他們的善心善舉,令很多貧困人士得以受助……這點是值得社會充分肯定」。
晤社福團體學者 諮詢數周
政府消息透露,唐英年自上周起會見社福團體和學者聽取意見,預料諮詢歷時3至4周,涵蓋範疇包括老人權益、醫療、新來港人士、少數族裔等。政府希望透過今次諮詢,從基金的運作模式、政府角色、與社福團體合作這三方面,作深入了解。
唐英年前日與社會服務聯會代表見面,據了解,社聯提出不應由民政事務局操控關愛基金撥款大權,以免淪為地區政治拉票工具。他們建議由不同政策局負責撥款,並透過社福機構執行,令捐款更快落到有需要人士手中。唐英年重申,向商界籌得50億元不困難,稍後會制訂撥款指引。社福界預計關愛基金最快明年初才可正式運作,政府會同步籌組關愛基金委員會,正物色商界、社福、醫護界等代表。
社聯倡由不同政策局撥款
唐英年昨日出席立法會致謝動議時,主動回應近日坊間對「關愛基金」的批評。他表示不認同有人把基金形容為「贖罪券」,認為這是對捐款的企業有欠公允。但對於社會瀰漫的「仇富」言論,唐英年相信市民普遍並非仇視商界,只是不認同某些營商手法,他認為這些矛盾可通過輿論壓力、業界自律,或政府規管,完善商業的行為守則。
另外,唐英年亦解釋基金六大運作模式,包括援助項目會以人或個案為本,減少行政費用;對象和項目多元化,如長期病患者的特殊藥物、食物援助、家居安老;審批程序精簡,資金來源除商界捐款外,可接受小量民間捐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