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國創造或成內地經濟妙藥長青網文章

2010年10月3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0年10月31日 05:35
2010年10月31日 05: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共五中全會關於「十二•五」規劃建議本周三出爐,經濟轉型已是板上釘釘。堅持創新發展,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國創造,亦被內地視為引導未來內地經濟發展的神丹妙藥。

「中國創造」提到新高度

鑼鼓聽音,說話聽聲。五中全會公報明確表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而科技進步和創新,則為重要支撐。就在公報刊出的當天,國務院辦公廳發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推進現代化具重要戰略意義。

溫家寶總理本月下旬到武漢考察,接過「中國裝備、裝備中國」話後,加了一句「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看似不經意,實則透露中國決策層的企圖心。

從製造到創造的必然抉擇

內地常常流傳多少件襯衣、多少雙鞋子換一架波音或者一架空客飛機的談聞。現實是,即使你有心把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的產品銷售出去,人家還不帶你玩。看近來歐美對中國產品頻頻提高門檻,設置貿易禁令、調查等手段,便知分曉。

在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內地自主創新、加快轉型意圖更加迫切,同時更注重內需,以適應情勢變化。看「嫦娥」二號升月,滬杭高鐵試運行創下416.6公里的世界運營鐵路最高時速,顯見內地以舉國之力攻關之神效。前者關鍵技術,國外自是不會輕易放手,後者技術轉讓也是關卡重重,故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也是一種無奈而必然之選擇。

中國創造或助脫胎換骨

在全球產業鏈上決定競爭力的,最終是創造、知識產權和品牌,是企業品質和效益。中國社科院日前發布全球競爭力榜單,內地由1990年的全球第73位上升至第17位,這與中國創造新近之進步同向。

應該說,內地有五、六百萬大學生和為數眾多的碩士生、博士生走出校門,加之眾多跨國公司競相來華投資,不但帶來了資金,也或多或少帶來技術,自然為製造業和中國創造營造了良好環境。筆者日前參加一個核安全級數位化控制平台研製成果發布會,據稱,該平台突破中國核電站高端核級儀表和數位化控制保護系統絕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瓶頸。主管此項事務的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稱,這是「去了核電發展的一塊心病」。更令他欣慰的是,其領軍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5歲,而國外則達60歲。

從年齡到數量,內地科技人才均有優勢。當下,內地重點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等七大產業。此中既有無限商機,如搞得好,還可讓內地產業和經濟脫胎換骨,永續發展,為內地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和佔有率插上翅膀。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