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你今天過得如何?」「吃過晚飯了嗎?」
當別人這樣向你問安的時候,同學,你會怎樣回應?
就筆者的觀察,一般同學大都是以「好」、「吃過了」等短語回應,然後便難得有下文了。只有個別同學,懂得運用反問或提問其他問題來接續話題。
從這些日常生活瑣事,便可探知一般同學的思維習慣,還是比較傾向單向與被動的,因此,面對如問安般平凡的記敍文題目,如〈記一次旅行的見聞和感受〉、〈記一次患病的經歷和感受〉,往往難出新意,只有千篇一律又平淡無味的經歷與感受。
如何破除這種困局,寫出較見心思的文章?
筆者在此提供兩個不同向度的方案,一為治標之法,一為治本之法,本期先談後者。
寫作的意念,往往來自思維,因此,歸根究柢,立意是否深刻,在於思想是否深刻,而思想是否深刻,端在乎平日的思考訓練。
其實一般記敍文的題目,多是同學都經歷過的事情,例如旅行、患病、探病、遲到、迷路、遺失物品、被讚賞、做專題研習、跌倒、面對難關、戰勝困難……當中的心情,你總有印象,只是多較空泛,而當中的領悟,亦總有一點,只是較皮毛。
這時,你便要和自己對話,不斷追問自己,以發掘更多更深入的感思,如這件事,最觸動你是哪一點?為什麼?當中有什麼感受?為何有這些感受?當有這些感受時,感覺像什麼?有沒有具體的畫面可以比擬這種感覺?經歷過這件事後有沒有改變?如有,是怎樣的一種改變?這些體驗,與其他人有何相同?又有何不同?這次得來的體驗,在往後的人生裏,是否也可以應用與相通?從中看到什麼生活智慧,或是人生道理?
以上只是信手拈來的例子,未必能適切所有題目,可是同學可參考筆者所臚列的問題,在平日生活裏,多與自己對話,從中深化個人的思考。日子有功,相信文章自會有更多饒富個人色彩而又獨特的感思了。
(病例:立意浮淺─記敍文•三之二)
文: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