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國際特赦組織關注全球人權狀况49年,一向予人激進印象。4個月前印度籍秘書長Salil Shetty履新,表明任內將更「密集」及「有系統」地關注中國人權問題,不單持續施壓,也會同時套用中國傳統的「對話」文化,如在國際會議時,把握機會向中國官員反映釋放異見人士訴求。他強調對話不代表妥協,只希望將信息更有效傳入中共領導層耳朵。
繼續聯署要求釋放劉曉波
Shetty訪港期間接受本報專訪,他認為,解讀中國人權問題必須結合經濟發展,他會帶領特赦組織日後更多關注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如是否尊重員工權益。「在印度,有公司採礦時破壞土著家園,我們出聲抗議。日後在中國,我們也會多關注經濟發展引伸的人權問題」。
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Shetty對此感鼓舞:「劉曉波因起草《零八憲章》被捕,如今憲章在網絡廣傳,世人都關注中國良心犯含冤。」國際特赦組織過去近1年,發動多次聯署去信中國政府要求釋放劉曉波,「我們會繼續發信給各省市官員,直至中國所有異見人士獲釋」。
明年將成立50周年的國際特赦組織,源於英國律師Peter Benenson於1961年看到一段報道——兩名葡萄牙青年在首都里斯本酒吧暢飲時,說了一句「為自由乾杯」而被當時的獨裁葡萄牙政權判監7年。Benenson為此撰文《被遺忘的囚犯》,呼籲世人為全球各地因不同政見或宗教而被囚的「良心犯」寫請願信,寄給當地政府,爭取他們盡早獲釋,運動結果1977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此後,寫信成為組織行動標誌。
「對話不代表軟弱妥協」
49歲的Shetty指沿用寫信運動傳統之餘,亦指:「我們肯定當今中國的經濟成就,希望批評施壓同時,也能引用中國『對話』文化。日後在國際場合,我們會把握機會向中方官員表達立場。」Shetty說,對話不代表軟弱和妥協,只希望以多元方式達至目標。組織目前不能派員在內地工作,也沒有地下任務。
Shetty是土生印度人,父親是記者、母親是女權分子,自小關心天下事,大學時任學生會主席。今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前,曾領導「聯合國千禧扶貧計劃」7年。
明報記者